從“牛奶摻假事件”看印度轉型中的“社會病”

時間:2012-01-17 13:48   來源:法制日報

  近日據印度媒體報道,該國政府日前首次對全國33個地區的牛奶品質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印度全國牛奶摻假率超過68%,而首都新德里地區的牛奶摻假率竟然高達70%,其中很多摻假牛奶添加了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消息一齣,不但令印度民眾深感擔憂,也引起各國媒體對印度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篤信宗教且大部分國民都以牛奶作為日常必需品的印度,緣何會曝出如此嚴重的摻假醜聞?這種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又是否反映出該國目前所處的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階段也出了一些病症?就此事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印度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教授表示,此次牛奶摻假事件的曝出,可以説既讓人驚訝也不難理解,“如今的印度社會,其實只是遇到了像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一樣在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繞不開的那些問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到印度留學以來,姜景奎在此後的二十多年間就一直從事對印度社會的研究。在姜景奎看來,雖然印度社會的兩極分化十分嚴重,等級觀念至今仍較為普遍,但這是一個近乎全民信仰宗教的國家,總體上印度人的心態還是十分平和的。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該國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前,印度社會的發展都非常緩慢。甚至我們今天隨處可見的大型超市,在印度也是近些年才開始有的。“當初我在印度學習和生活時,牛奶都是由個體奶農直接送到府,而不用經過供應商的加工廠。在這種條件下,要説牛奶摻假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

  但是,隨著印度從1991年7月開始實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此後不斷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産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整個國家駛上了經濟發展的快速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在過去20年中,印度的年均GDP增速高達5.8%,這在發展中國家當中都名列前茅。在2010至2011財年(截至2011年3月31日),其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更是達8.5%。目前,它已經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印度總理辛格在2010年甚至雄心勃勃地宣稱:“印度經濟增長率有望在未來兩年達到10%,與中國相媲美。”

  然而,經濟上的突飛猛進,卻改變不了其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國家的事實。在姜景奎看來,如今的印度就好像一部車,使用的是賓士的發動機、夏利的車身,而在它的輪胎之下,卻是崎嶇的山路。“印度社會中的精英階層就是賓士發動機,多達10多億的農村人口和市民階層就是夏利車身,而嚴重滯後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崎嶇的山路。”姜景奎説。

  如今的印度,既有孟買這樣的現代化大都市,卻也在市郊同時存在世界最大的貧民窟。印度以自己作為“世界的辦公室”、承接大量美國外包産業而自豪,但龐大的鄉村卻依舊停留在落後的農業時代。儘管今天印度的IT産業已經贏得了世界的尊敬,但在鄉村裏,手機普及率卻幾乎為零。在相關數據統計中,2011年印度的識字率只有71%,雖然已較剛獨立時有了極大提升,但知識階層和普通民眾之間仍存在知識鴻溝;其成人文盲更是高達3億,居世界之首。據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2007年公佈的統計結果,該國共有2.4億貧困人口。

  在這樣一個有著超過12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主宰著這個國家的卻是極少數的精英階層,他們把持著從政府到大公司的所有要職,甚至連體育界都被他們壟斷。而最近幾年來的一系列官員腐敗醜聞已極大地破壞了精英階層在印度公眾心中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時下整個印度都在吹著一股風——辦事需要錢。姜教授説:“比如兩三年前的一則電視廣告:畫面中遞給某個官員一個信封,上面寫著Tea Fee(茶葉費)。這雖然只是一個有關茶葉的廣告,但其畫外音其實就是赤裸裸的腐敗和賄賂,就是凡事把錢放在第一位。”

  在這種不良風氣的熏陶下,實用主義開始大行其道,近些年社會中的某些中間階層也學會了造假。“我感覺在2000年以後,印度市面上的走私産品基本上都成了劣質産品的代名詞”。在這樣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如今出現牛奶摻假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且,“這只是個開始,相信今後一定還會有類似的其他問題出現”。

  在姜教授看來,之所以可以作出以上判斷,其實與當下印度政府所追求的“大國夢”的努力不無關係。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加快了經濟發展速度,特別是在2005、2006年之後,這種社會轉變就更加明顯,而“轉型”之後的印度政府開始愈發注重“硬實力”,也就是發展經濟至上。

  這種“硬實力”的理念體現在國家的對外戰略層面上,就是在鞏固“南亞霸主”傳統優勢地位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國際空間,希望能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獲得更多的話語權。上世紀90年代,印度總理拉奧提出了“東進政策”,開始把東南亞視為印度拓展國際空間、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點方向,併為此不斷加大與東盟以及東亞各國的經貿聯繫,以期早日加入東盟“10+3”合作機制。近年來,隨著“基礎四國”、“金磚五國”等國際間合作機制的逐漸形成,印度作為全球新興經濟體代表的國際影響力也日益增強。

  可以説,正是在這種自上而下的要提升實力的意識作用下,整個國家對發展經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而普通百姓中也開始漸漸暴露出金錢至上的“社會病”。相對來説,“在宗教信仰、法律約束和新聞監督三者的共同作用下,總體上印度社會的發展尚不至於出現道德崩塌,但可以肯定的是,像此前曝出的腐敗問題、這次傳出的牛奶摻假問題,既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和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這些都是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問題。(本報記者 余瀛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