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紀行:純凈的“三原色”

時間:2011-12-23 10:57   來源:人民網

  在紐西蘭,一隻小鳥正興致勃勃地探頭打量車裏的人,仿佛在説:“你好,朋友。”本報記者 張強攝

  紐西蘭人的幸福之一,是他們總被包圍在三種純凈的原色之中:天的藍、雲的白和樹的綠。

  11月中旬,應《自治領郵報》之邀,我們與三原色的紐西蘭如期而遇。從深秋的北半球啟程,飛越浩瀚的太平洋,抵達初春的奧克蘭。走出機場,藍天、白雲和綠樹便撲面而來,在藍白綠的層層包裹下,我們只能不由自主地張大嘴巴,讓濕潤、清新和微微有些涼意的空氣滲透肺葉,留在心底。

  100% Pure New Zealand(百分之百純凈的紐西蘭),就這樣送給我們一份珍貴的見面禮。

  的確,在紐西蘭這個“大氧吧”裏,空氣是最好的“特産”,仿佛天然就是用來享受的。紐西蘭人懂得享受。在奧克蘭大橋、在惠靈頓植物園、在公民灣海灘、在維多利亞山……總覺得紐西蘭起碼有一半人都閒在戶外,或攀岩、或慢跑、或騎山地車,抑或只是享受著空氣的親吻。真不知道,這樣純凈的空氣,對於整日親近自然的人們而言,究竟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

  一路上,眼睛總有藍白綠三色相隨,耳朵也沒閒著,聽説了三件紐西蘭的“稀奇事”。

  第一,每戶人家至少有兩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一個裝可回收垃圾,一個裝不可回收垃圾,有花園的人家還得專備一個垃圾桶裝樹枝、草葉等綠色垃圾。如果不按要求分類垃圾,環衛工人可以拒絕接收,住家還可能因此受到嚴厲處罰。

  第二,政府曾想出臺“放屁稅”,規定農場主為其牛羊所排放的臭氣繳稅,因為這些動物排出的氣體,佔了紐西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大半。

  第三,2010年,為了復蘇經濟,紐西蘭政府打算在多個國家公園內開採金礦等礦藏,遭到公眾和輿論的強烈反對。為了藍天白雲,這項發展經濟之計只得作罷。

  瞧,“百分之百的純凈”可不儘是“天然的”,這有賴於環保意識滲透在紐西蘭人的每一個細胞裏,從垃圾分類、到氣體排放,再到經濟發展。

  “純凈”的不僅是自然環境。近日,一份全球清廉指數報告發佈,紐西蘭被評為“全球最清廉國家”。塑造這樣的國家形象,媒體監督的作用不容小覷。

  在首都惠靈頓,代表團訪問《自治領郵報》時,該報主編卡瑞特內女士略帶些自豪地介紹,《自治領郵報》以調查性報道和評論見長,發行量雖不是最大,卻最有影響力。“我們曾用報道‘扳倒’過腐敗官員,還揭露過一位很有前途的警察局局長涉嫌強姦案。”

  走了紐西蘭三個城市,卻愈發看不出這個中等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鮮見摩天大樓,從不熙熙攘攘,絕少健步如飛,即使是在市中心的商業區,下午四五點一過,就已經行人寥寥;而在城市外的叢林和草原,人煙更少,時間更慢,倒是常見雨後慢悠悠露出臉的彩虹,連牛和羊都顯得很悠閒。

  這“世界最後一塊凈土”,安逸得有些懶散。或許,這是因為空氣太好,景色太美,紐西蘭人的生活早已被大自然的藍白綠三原色佔滿,容不下都市的五彩斑斕,也不願為“生活之外”承擔更多壓力。也或許,這是因為“不求富貴但求均等”的社會保障制度,把紐西蘭人的“生老病死”都包攬了,讓他們高枕無憂,喪失了奮鬥的動力。

  在紐西蘭的幾天,正趕上國家大選進入收官階段。圍繞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工黨和國家黨的施政理念引發了廣泛爭論:工黨主張給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福利和優惠,國家黨則主張通過減少福利而促使更多低收入人群工作。當地最大的華文報紙《新民僑報》以《福利無度實乃“社會不公”勤惰無別造就“懶人天堂”》,對兩黨主張和紐西蘭的福利制度進行了深入報道,報道稱,提高福利養懶漢,使得工作和不工作毫無區別,造成懶人越多、國家越窮。

  回國後,紐西蘭大選結果公佈,國家黨獲勝。有媒體評論,這種選擇反映了紐西蘭人對沿襲多年的高福利制度的反思,意味著紐西蘭在保持高福利待遇的前提下,將更加追求活力和效率,更加提倡勤勞和奮鬥的價值觀。

  三原色的紐西蘭,吸引了不少外來移民,中國移民佔了很大一部分:在紐西蘭400多萬的人口中,包含了20多萬華僑華人。

  在昆斯頓有一個小鎮,名為箭鎮。這是早期華人“淘金”的居住地。保存完好的茅屋老房見證了自1869年起被雇傭前來此地做工的華人,如何白手起家建起一個“中國村”,如何最早在紐西蘭的土地上播撒中新兩國人民的情意之種。

  但若問起如今在紐西蘭的華人,“淘金”卻不一定是他們移民的首要原因。就在我們訪問前不久,紐西蘭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紐西蘭今年第三季度失業率已經攀升至6.6%,達到15.7萬人,青年和移民的失業問題更為突出。

  是留下還是回國?一位在紐西蘭的中國留學生説,這是如今不少華人都面臨的一道選擇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