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保衛:中國氣候傳播研究與英美同步 成效逐步顯露

時間:2011-12-20 10:42   來源:人民網

中國人民大學鄭保衛教授做客人民網談氣候傳播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不久前南非閉幕。雖然仍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是經過激烈的談判,大會還是在最後時刻推出了體現發展中國家根本訴求的決議,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得到彰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得到保護,這樣的結果與兩年前哥本哈根大會相比,可以稱得上是為氣候談判交出了一份“積極的答卷”。

  短短兩年時間,國際氣候談判為什麼能出現如此微妙的變化?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19日在做客人民網訪談時,從氣候傳播的角度,給出了全新的闡釋和解答。

  “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啟動了國內第一個氣候傳播研究項目。”鄭保衛教授説,我們預期的目標是,推動政府、NGO和媒體在國際談判中正確表達中國政府的立場,傳達發展中國家的聲音,贏得國際社會、國際輿論的支援。項目進行兩年以來,我們形成了多個研究報告,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談到啟動氣候傳播研究的動因,鄭保衛記憶猶新:“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NGO組織以及媒體雖然做了很多積極的工作,但是一些西方國家仍把大會沒有取得進展的責任推到中國頭上。作為研究機構,很有必要關注和總結這個會議在談判過程中,政府、NGO以及媒體所發揮的作用,要研究應怎樣推動三者互動,避免西方國家把不實之詞強加給中國。”

  鄭教授説,看到這個教訓以後,人民大學就和一個NGO組織——香港樂施會合作,建立項目組,跟蹤研究氣候談判會議期間政府、NGO和媒體的作為。經過兩年的研究,項目組對氣候傳播研究和服務的對象形成了較為清晰的認識。

  鄭教授建議,首先,在氣候傳播中,政府可以更加開放,主動和媒體、和NGO接觸,使媒體和NGO更好地理解政府的立場、觀點,以及政府需要媒體和NGO配合開展的事情。項目組在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政府通過各種形式,在會前、會中、會後主動和媒體、NGO聯繫和溝通。

  其次,NGO作為民間組織,可以代表和反映民意。鄭教授介紹,人民大學合作的NGO組織——樂施會香港,主要做扶貧發展項目,這幾年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他們也做了很多工作。鄭教授認為,作為NGO組織,首先要充分了解民意,第二要充分表達民意,表達就是通過各種場合,把民意傳達給政府,甚至傳達給國際社會,當然也傳達給媒體。

  第三,對媒體的工作人員,特別是做環境報道、氣候報道的記者和編輯,要增強氣候變化的意識,增強氣候傳播的意識。另外,還要增加這方面的知識,總體來看,目前記者對這方面的相關知識掌握不夠,這樣報道出來的新聞,專家看了不在行,老百姓看了看不懂。所以,第三就是提高技能技巧,使我們氣候方面的報道,讓老百姓理解得了,並最終把接受和理解的內容化作行動。

  第四,是公眾,這是我們項目組明年要重點投入和研究的方向。我在對氣候傳播下定義的時候,就突出了公眾在氣候傳播中的作用。定義是這樣説的,氣候傳播作為一種傳播現象,是將氣候變化資訊及其相關科學知識,為社會與公眾所理解和掌握,並通過公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社會傳播活動。

  這段話當中兩次提到“公眾”,就是説氣候傳播最終的落腳點在公眾。讓公眾對氣候變化、對氣候傳播有認識。有了認識之後,明確自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在氣候傳播中,要承擔什麼樣的義務,有什麼責任,讓大家主動參與進來,這將是我們的主要研究對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