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歐元選擇

時間:2011-11-25 17:16   來源:人民日報

  作為歐元區核心國家,德國的態度直接關係到歐債危機的解決方案。近來,德國在歐元區核心國出手救助危機的問題上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歐盟新出臺的歐債危機解決方案“三大支柱”——銀行業減記希臘債券一半面值,杠桿化歐洲金融穩定工具和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可以看出,核心國的救助方針從提供盈利性貸款變為“割肉式”債務減記,救助成本也不再僅僅由債務國通過改革方式內部消化,而是轉為由歐元區各國共同承擔。

  一直以來,德國穩健的金融理念牽制著歐債危機救助計劃的鋪展。在意識到希臘違約不可避免後,德國選擇了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放棄了呼聲極高的歐元債券。原因在於歐元債券將債務共同化,使德國主權信用面臨風險,而歐洲金融穩定工具只是一個有限的資金池,其擴容有賴於各國協商,無法像各國央行那樣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各國只負有限責任,有利於風險控制。

  德國議會繼而同意將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杠桿化,是為了保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不在二級市場買賣成員國債券。歐洲央行複製了保守的德國央行模式,其目標定位是對抗通貨膨脹,保持歐元幣值穩定。德國認為,若歐洲央行在未建立有效約束機制的前提下承擔歐元區最後擔保人的角色,則會對各國産生無節制發債的激勵,所以歐洲央行不應成為解決流動性問題的工具。法國要求給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發銀行執照的提議,也因與央行獨立性原則不符而被否決。銀行業融資應堅持先市場、再成員國政府、最後求助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動議也來自於德國。

  由於救助資金不足,歐洲金融穩定工具需要杠桿化,但杠桿化會讓市場擔心風險系數增加,依附於擔保人評級的歐洲金融穩定工具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危險的金融産品。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實質是用歐元區國家金融産品拯救金融危機,但複雜的保險結構作為防火牆有多大的公信力,能否重新贏得投資者對歐債的信心,還有待市場證明。另外,受擔保的政府債券可能會對普通政府債券産生擠出效應,從而弱化歐洲金融穩定工具的實際救助效果。

  維持幣值穩定是德國央行在馬克時代的傳統,但在高收益率的金融産品氾濫時,這一原則應與嚴格監管金融産品相配套,否則就有擠壓實體經濟生存空間的危險。在銀行業危機和歐元體制危機齊發、實體經濟岌岌可危之時,歐洲央行維持幣值穩定的代價與意義亦需重新考量。不考慮具體情境,堅持舊原則可能會帶來難以預料的損傷。

  歐債危機應對策略的調整,體現了歐元區國家承擔損失與責任、維繫歐元的共同意願。德國總理默克爾受到執政黨內部的質疑,但在野的社民黨和綠黨以歐元大局為重,選擇拋開分歧,積極支援默克爾救援歐元的行動,展示了歐元強大的動員力。上一代歐洲領導人有魄力引入歐元,這一代歐洲領導人更需要用智慧維護歐元,特別是執歐元之牛耳的德國。(徐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