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召開北京—東京論壇第七屆會議,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聯合做的民意調查表明,中國公眾對日好感度為28.6%,即70%以上中國人對日印象不好;日本公眾對華好感度更少,只有20.8%。兩國國民之間的感情可見一斑,兩國關係之脆弱令人深思。
中日關係集中體現了兩國關係的多重性和複雜性:它既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關係——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又是兩千年加五十年再加戰後六十多年的曲折的歷史關係;既是“東西”關係——東西關係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方面,有的西方國家堅持過時的、有冷戰色彩的“價值觀外交”(按照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制定外交政策),為的是遏制中國,近年有的日本領導人也宣揚過價值觀外交;又是“南北”關係——日本是發達國家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還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兩重關係——日本(還有澳大利亞、韓國)似乎發現經濟利益和戰略利益已經不一致了,三個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夥伴都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軍事夥伴則是美國,本月發表的《日本防衛白皮書》突出地向日本國民宣揚“中國威脅論”。這些年,中日美的經濟關係變成了等邊三角形,而政治軍事關係則是美日距離很近的短邊的三角形,這樣的不一致的雙重關係,也令日本對華態度表現為多面性。
大家都承認“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係歷史,證明了“和則兩利,鬥則兩傷”。我們還應當探究“兩千年友好”的原因是什麼?是根深的文化交流;“五十年對立”的原因是什麼?是侵略和反抗侵略;而在這後六十多年中日兩國人民和政治家為恢復兩國友好關係盡了巨大努力。兩國國民都要學習真實的歷史,特別是青年一代要明白以史為鑒,強盛更要友好的道理。
中日關係不斷重復出現問題的緣由我們基本上是清楚的,中日關係對兩國利益的重要性雙方都是明白的。現實的問題在於尋找逐步解決的路徑。我相信中日雙方應有的共識是: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係,才有前途。
要什麼樣的中日關係大局觀?即著眼于對雙方有共同利益的大的方面。我們也許可以定義對待中日關係的積極態度就是:著力開發利益共同點,進行經濟結構的互補;協調地緣政治的共同立場;穩重地對待領土爭議;謹慎地對待突發事件等,避免像日方在處理釣魚島撞船事件那樣,説“狠話”,做“蠻事”,出“硬傷”。
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係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係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事件影響兩國的全面關係。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作為大國的應有的基本態度。
中國和平發展是中國最大的國家利益,也是中日關係中的共同利益。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係,是兩國人民和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這是唯一正確的出路。中日關係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應當視為我們共同的歷史責任。(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北京—東京論壇中方理事會名譽主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趙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