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集體性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時間:2011-06-02 14:51   來源:中國網

  2010年12月17日,因突尼西亞中部城市西迪布吉德一位靠沿街擺水果攤謀生的26歲青年穆罕默德布阿齊茲遭警察驅逐憤然自焚而死,引發全國性抗議活動,最終迫使本阿裏總統下臺。這一事件還成為引發席捲整個中東地區抗議風潮的導火線。隨後,埃及、阿爾及利亞、葉門、約旦、利比亞、巴林、阿曼、沙特、科威特、敘利亞、蘇丹、伊拉克和伊朗等國都不同程度爆發了反政府抗議活動。截止2011年5月中旬,布阿齊茲之死已在中東導致兩個政權被推翻(突尼西亞和埃及),引發了一場戰爭(利比亞),動搖了三個政府(敘利亞、葉門和巴林),整個地區陷入集體性動蕩之中。 布阿齊茲這個無足輕重的失業小青年為何能在中東掀起如此巨大波瀾呢?

  從突尼西亞看,1987年以來四次蟬聯總統的本阿裏不到一個月就在抗議聲中垮臺,表面看有三大原因。一是政府及本阿裏危機處置不當。此次革命源於下層管理人員的粗暴執法。事發初,政府未能估計到抗議的發展趨勢和嚴重後果,採取隱瞞、轉移視線、拖延、彈壓等老一套手段。但關鍵節點屢次爆發流血事件,使民憤逐步升溫蔓延。事變後期,在國內外強大壓力下,本阿裏又從強硬壓制大轉彎為步步妥協,幾乎答應抗議民眾所有要求,政策搖擺不僅激起民眾推翻現政權的更強決心,也自亂陣腳、瓦解了政權內部凝聚力。二是失去軍隊支援。軍隊、警察和國民衛隊是本阿裏維持長期統治的三大支柱。本阿裏出身行伍,但上臺後長期疏遠軍隊,軍費僅佔GDP的1.4%,為阿拉伯各國最低,軍方早有不滿。局勢惡化後,本阿裏要求軍隊出面鎮壓,軍隊“不合作”,甚至阻止警察和安全部門鎮壓示威者。觀察家認為軍方是迫使本阿裏下野外逃的關鍵。三是新興網路工具及網路資訊“催化”革命。突此次革命被部分西方媒體稱為“第一場數字革命”。突國內網路較普及,僅“臉譜”網(Facebook)用戶就達200萬(佔全國人口1/5)。抗議活動爆發後,民眾利用“臉譜”、“推特”、視頻網站Youtube和照片分享網站Flickr等發佈資訊、相互串聯、組織示威。“臉譜”和“推特”上發佈的鎮壓視頻和照片大肆傳播,助長民眾憤怒情緒,贏得國外輿論同情。四是“維基解密網站”曝光突尼西亞腐敗的影響。去年12月維基解密網站(Wikileaks)曝光大量美外交密電,其中多份美駐突大使撰寫的報告揭露了突國內嚴重腐敗、本阿裏家族生活奢靡及操控突經濟命脈等“實情”。電文隨著抗議活動傳遍突全國,尤其是第一夫人萊拉家族的腐敗更刺激了突民眾的憤怒,為此美《外交雜誌》稱“曝光的電文是突革命的催化劑”,也是“首次維基革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