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東動蕩“不是什麼”

時間:2011-06-01 13:59   來源:中國網

  面對西亞北非這場幾乎波及所有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動蕩,各界十分關心其根源到底是什麼。有意思的是,迄今為止,不同學者給出的答案不完全相同,有些甚至完全不同。筆者認為,有必要澄清這場動蕩的根源,到底“不是什麼”。

  首先,它不完全是政治體制“惹的禍”。在總結中東動蕩的諸多文章中,最流行的一種説法就是所謂“政治體制説”,即認為中東政體落後,專制獨裁是導致當前政權危機的關鍵,只要這些國家推行了民主化,就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表面看,這種觀點與當前中東國家普遍存在的終身執政、君主專制、家族世襲等時弊相合,卻無法解釋下列事實:第一,埃及、敘利亞、利比亞等國建國後就實行集權統治,為何在納賽爾時代,不少政權深得民眾擁護,領導人在國內外頗有口碑,現在卻政權根基動搖,乃至領導人被趕下臺?第二,這次率先發生政權更替的,是政治相對開放的突尼西亞和實行共和政體的埃及,為何實行專制君主制的沙特、酋長式統治的阿聯酋,其國內政局卻總體安然無恙?第三,如果説實行民主化就能帶來政治穩定,又無法解釋前蘇聯和伊拉克等國的政治演進歷史。前蘇聯在威權體制下一躍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而戈巴契夫上臺後鼓吹“民主化”,反而導致國家最終解體。伊拉克在薩達姆時期長期奉行威權統治,維持政局穩定從來不是問題,但在伊拉克戰爭後轉型民主政體,反而安全形勢惡化、政治紛爭加劇。

  其次,不能籠統地用經濟落後解釋當前政治困境。“經濟沒搞好説”或“在經濟全球化中落後説”是諸多解釋中流傳最廣的。其潛臺詞是,只要埋頭髮展經濟,政治穩定自然不成問題;或者説,只要更好地參與全球化,就能增強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但仔細分辨,這些提法不能解釋下列現象:第一,單從經濟指標看,已經垮臺的突尼西亞和埃及,其經濟業績在阿拉伯國家中並不算差:突尼西亞經濟競爭力非洲第一,幸福指數世界第29位;埃及2008年被評為“全球最佳改革國家”之一,在178個國家中列第26位。為何經濟達到這種程度,仍會發生政治危機?第二,如果經濟落後會導致政治動蕩,利比亞和巴林每人平均GDP均超過1萬美元,國內民眾福利水準也不錯,為何也發生騷亂?第三,當前阿拉伯世界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已達82%,這在全世界也不多見。如果説中東國家是因為融入經濟全球化“不夠”才導致現在的問題,這又如何解釋?

  最後,不能簡單將動蕩根源歸結為“維基革命”、“網路革命”。對這次中東動蕩,網路確實起到推波助瀾作用,但網路只是一種承載和傳播資訊的工具,而且遍佈世界各地,並非中東獨有。把中東劇變簡單歸咎為技術性因素,並據此將查封網路作為解決之道,無異於本末倒置。(田文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