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公投” 中美將形成聯合“制獨”之勢

時間:2007-12-10 14:19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上周,中美高層都對臺灣的“入聯公投”發出了警告,看上去形成了中美聯合“制獨”之勢。香港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今天在《國際先驅導報》撰文指出,此勢是虛是實,其對臺灣的選情有何影響,值得深入分析。

  中美形成聯合“制獨”態勢

  先是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首次公開表示,希望美方與中方一道,堅決反對、有效制止陳水扁推進“入聯公投”等“臺獨”分裂活動,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和中美共同利益。

  翌日晚,胡錦濤主席在與布希總統電話交談時指出,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確保中美關係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臺灣當局正變本加厲地推行“入聯公投”等“臺獨”分裂活動,對臺海和平穩定構成嚴重威脅和挑戰。堅決反對和制止“臺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符合中美共同戰略利益。布希的回應是,美中關係很重要,美方高度重視,美方將同中方在臺灣問題上保持合作。

  當天晚上,在華盛頓,美國助理國務卿幫辦柯慶生重申,美國反對臺灣舉辦“入聯公投”,並説陳水扁推動這項“公投”的談話,等於製造了一次要臺灣人民選擇“統獨”的機會,因而違反陳水扁2000年上臺時所做的承諾。他特別指出,“入聯公投”不但會引起兩岸緊張,且危害臺灣人民及美國的利益。

  臺灣問題籌碼意義的變化

  文章認為,將習近平與胡錦濤要求美國反對“入聯公投”的表態結合起來研讀,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首先是中國對美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就是美國不能像過去那樣無關痛癢地説幾句反對的話就算了,更不能一方面説不支援“臺獨”,另一方面又向臺出售武器。美國反對“入聯公投”,必須態度堅決,必須是有效的;如果美國做不到這兩點,中美關係就無法確保健康與穩定的發展。

  柯慶生對臺灣的表態,也比較耐人尋味。他説,美國會傾聽中國大陸關於美對臺軍售的關切。這是前所未有的姿態,因為就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問中國之後,美國還宣佈了一筆新的對臺軍售。那麼,未來美國將如何“傾聽”中國的關切?更重要的是,中國需要的不是美國的“傾聽”,而是美國的行動——停止或至少是減少對臺軍售。

  對長期觀察中美關係與臺海局勢的人士來説,美國利用臺灣特別是利用陳水扁遏制與牽制中國,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國家的內政問題,成為該國與另一國家關係的關鍵,這在各大國的雙邊關係中,只有中國面臨這一困難局面。臺海局勢一直為美國所利用,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中國的和平發展。然而,面臨困境的華盛頓,不可能長期利用這一局面而不付出任何代價,在大國博弈的棋局中,美國可用的籌碼不是越來越多,而是逐漸減少。中國面臨臺海局勢惡化,不可能長期對美國忍讓,不可能將解決臺灣問題的籌碼拱手相讓給美國,讓美國來支配臺海局勢的發展。

  美方不會容忍陳水扁胡來

  美國對陳水扁無能為力嗎?答案是否定的。當年美國對南越總統吳庭艷、菲律賓總統馬科斯以及伊朗國王巴列維這些親美執政者的態度,都是先利用後拋棄甚至暗中出賣。如果某個領導人的存在已經嚴重觸犯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是一定有能力,而且會毫不手軟地將其“解決”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

  同樣,如果美國決心有效制止陳水扁的“入聯公投”,美國是有辦法的,就看美方的判斷。如果美方判斷,陳水扁的“入聯公投”綁“大選”,將形成“法理臺獨”的重要一步,而美方無所作為(也就是未能有效制止),必然導致中國大陸根據《反分裂國家法》,在爭取國際社會支援、同情、理解與不反對的同時,採取非和平方式維護臺海安定,阻止“臺獨”事態——事態發展到了這一步,美國就將失去在臺海問題的影響力,在中美雙邊關係上處於劣勢。如果美國為了臺灣和中國大陸開戰,那它在國際社會也將更難以獲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文章説,中國不是伊拉克,不是伊朗,即使是對國際事務不甚了了的美國民眾,都具有這個常識。美國在中東的處境即使不是焦頭爛額,也是深陷泥潭。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顯然不會冒險和自己的主要貿易夥伴、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而且是在國際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大國正面對抗。

  白宮須部署好“遏扁”手段

  在臺灣方面,從近日臺灣媒體的反映可以看出,陳水扁對中美領導人的言論已經近於麻木。陳水扁或許還在認為,柯慶生畢竟沒有説,如果臺灣堅持“入聯公投”,美國將怎樣懲罰臺灣。陳水扁的鐵桿支援者,亦即民進黨的“鐵票”,也是不看報紙不看電視的,他們只聽地下電臺。而這些地下電臺所營造的輿論,是與實際情況完全不同的虛幻世界,地下電臺既不報導更不分析上述事態。這是非常奇特的媒體環境。而陳水扁還會利用“被美國和中國打壓”,製造悲情,凝聚鐵桿“臺獨”分子的支援,這已經在臺灣選舉中屢試不爽。

  文章最後指出,白宮必須部署好“有效制止”陳水扁的非常手段,才能避免臺海局勢的惡化,才能避免出現美國在中東(伊朗核問題)、歐洲(俄羅斯與科索沃問題)以及東亞(朝核問題)的同時,面臨更多危機的局面。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