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三公無標準,則減少無意義

時間:2013-07-18 09:22   來源:齊魯晚報

  2012年82個中央部門“三公”決算總計超過58億元,比預算的62億余元共“壓縮”了4.2億余元,超過9成部門“三公”決算低於預算。

  “三公”瘦身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欣慰之餘,老百姓還是難免有些困惑:這4億余元究竟是從哪省出來的,多了還是少了?壓縮後的三公經費,是否都花到了刀刃上,有沒有進一步壓縮的空間?之所以會出現種種疑問,問題就在於標準的缺失,導致公眾難以判斷相關數據的含金量。

  國務院要求“三公經費”只減不增後,中央部門都在主動壓縮支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毛壽龍指出,“並不一定減少了就是好,不該花的錢就是再少也不能花,該花的錢再多也要花。”説到底,“三公經費”的關鍵不在於“有或無”、“多或少”,而是一個標準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公眾總是看不明白,就方便了有關部門玩數字遊戲。(張楓逸)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