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公開還有很大改進空間

時間:2013-04-19 14:34   來源:北京青年報

  “細化數字不公開和問責機制不健全,意味著對“三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剛性的約束,各部門因此而獲得了很大的自主權,也就難免産生“潛規則”、揮霍浪費甚至腐敗交易。“三公經費”的公開剛剛上路,無論是公開的程度,還是執行的力度,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昨天,財政部向社會公開了中央本級2012年“三公經費”預算執行和2013年預算安排情況,中央部門也向社會公開了各自的2013年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預算。數據顯示,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9.69億元,比去年的預算執行數減少1.26億元。(相關報道見A3-A7版)

  “三公經費”是一個簡稱,指的是中央部門用財政撥款安排的因公出國(境)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作費和公務接待費。“三公經費”的産生,出於政府部門的實際工作需要,但由於一段時間以來“三公經費”持續增加,而且開銷的具體賬目未經詳細公開,一些地方和部門出現了工作經費被挪作私用的現象,公眾對“三公經費”的支出普遍懷有疑惑心理,甚至連基本概念也産生了混淆。比如説,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三公經費”就是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公車私用,甚至有人建議取消“三公經費”。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不過也可以從中看出,公眾對公款使用中的鋪張浪費和假公濟私現象心有怨言。

  近年來,中央部門著力推進“三公經費”預算的公開透明,並且嚴格控制實際執行數。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選舉産生以來,中央“八項規定”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重要批示,都明確要求管好管住“三公經費”。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記者見面會上明確承諾: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支出只減不增。這些規定、批示和承諾宣示了勤儉節約、廉潔奉公的執政思路,很快就得到了民意的積極回應。而中央本級“三公經費”預算數據的減少,進一步證明厲行節約不是一句空話,“只減不增”也不是紙上談兵。

  有了預算的約束,並且規定原則上不追加預算,這等於是給時不時有脫韁衝動的“三公經費”勒上了保險系數更高的韁繩。中央反覆強調大興節約之風,各部門公佈的預算數字如同立下軍令狀,宏觀的號召和微觀的約束,將十分有利於對“三公經費”的管控。同時,高調宣佈預算比實際執行數減少,中央公務接待費總體壓縮4.3%,也給人大機關和公眾提供了監督的依據。如果總是閉門發佈預算和決算的數字,公眾便無從知曉財政撥款花了多少、去向何處,現在有了開銷的數字和縮減的比例,如果最終突破預算,公眾便能有所依憑地發出追問。

  當然,“三公經費”的公開剛剛上路,無論是公開的程度,還是執行的力度,都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首先,中央部門只公佈了因公出國費、公車購置及運作費和公務接待費的總數,而沒有公佈這三個大項下具體項目花費的數字。既然各部門預算的總數具體到了小數點後面兩位,這就意味著預算編制已經具體到了每筆預計開銷的費用,如果大項和小項的開銷一併公佈,自然更受公眾歡迎,也更便於社會監督。其次,對“三公經費”預算執行不力的情況,缺乏明確的問責機制。根據往年的情況,中央固然明確要求各部門將“三公經費”支出控制在年初預算批復的規模內,但預算在執行中往往被突破,這幾乎成了一個頑癥。細化數字不公開和問責機制不健全,意味著對“三公經費”的使用和管理缺乏剛性的約束,各部門因此而獲得了很大的自主權,也就難免産生“潛規則”、揮霍浪費甚至腐敗交易。

  一方面,“三公經費”預算的公開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另一方面,經費的列支還需細化,管理還需加強。我們相信,在中央的力倡和公眾的推動下,“三公經費”預算的透明度會不斷提升,並帶動和完善政府預算全面公開,為人民監督政府創造更好的條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