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支出”裏藏著什麼秘密

時間:2013-04-02 13: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中央要求建立公開、透明、規範、完整的預算體制,把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形成強有力的約束機制。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預算報告中,仍然存在“説不清道不明”之處,不僅讓人“霧裏看花”,更暗藏一些“花錢花招”,譬如某市“其他支出”高達146億。(《新京報》4月1日)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調研發現,在一些政府預算中,“其他支出”數額巨大,在一些基層政府尤為明顯,最高的能佔本級支出的40%左右。典型的例子是,某市2011年一般預算支出中,按功能分類,“其他支出”達146億元,佔總支出的11.6%,僅次於教育支出。

  預算中“其他支出”竟佔比四成,可見地方花錢是多麼“靈活”。就常理而言,該花錢在明處的地方都在預算中按慣例列支了,剩下突發和不可預估的,才能在“其他”項目中另處,那麼,地方哪來那麼多“突發和不可預估”的花錢項目呢?按慣例,項目支出屬臨時性支出的,一般用於應對可預見的突發事項,各國大多遠遠低於基本支出。那麼,可不可以這樣推斷:正因為“其他支出”具有隱身衣效果,才會讓各色三公浪費以及介於“消費”和“浪費”之間的灰色支出,終於有了埋單的空間?而現行預演算法偏偏又規定,年度中財政資金在科目間“流轉”不需人大審批,於是更放任了“亂花錢”。

  預算上的糾結,直指三公消費的約束問題。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指出,近年來,全國三公消費總額突破了9000億元。這一數字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反駁之,認為“每年三公消費沒有9000億元這麼多”。但無論怎樣反駁,實際花費也是個天文數字。並且,不少政府收入並沒有進入財政預算。

  花了多少錢,這個問題難以達成共識,關鍵在於“怎樣花錢”的程式未必明朗。這些年,地方在民意倒逼中,羞答答掀起了預算公開的蓋頭,但也正因為這種“公開”缺乏頂層設計,就像官員財産公示一樣,長期處於“試水”和“摸石頭”的階段,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只是各家掌控各家的“火候”,最終結果是“外行看不懂、內行看不到”。財政超收部分“自説自話”,於此之上的預算審查、預算約束便形同虛設。

  項目支出的問題、預算外資金的問題,是預算中的核心“頑疾”。好在目前,財政部正在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審議預演算法修正案草案作準備。同時,根據預演算法修改工作進度和立法計劃安排,財政部也已啟動了預演算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的起草工作,並已經完成了初稿。但願預算公開的內容和程式、包括“其他支出”等項目設置的規範,能從新法中獲得制度性矯正。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