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承諾落地,讓行動有力,讓民眾信心“可持續”

時間:2013-03-06 16:17   來源:人民網

  溫家寶總理以一份嚴謹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三個深深的鞠躬,給他和本屆政府的十年任期劃上一個凝重的句號。

  與往年政府工作報告相比,今年的報告有一個突出特點,統計數字層出不窮——畢竟,這份謝幕報告要用實實在在的數字,給百姓一份交代:政府從前的承諾是否一一落地?

  前年“兩會”,溫家寶總理曾用“思其始而成其終”來形容政府工作的朝乾夕惕,那麼,我們不妨在本屆政府謝幕之際,再來察其始終,觀其承諾。

  且看一連串醒目的、以“過去五年”開頭的數字:新增城鎮就業5870萬人,GDP躍升世界第二(5年前,中國排老四);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下降17.2%;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009年2.8%降到去年1.5%左右;城鄉養老險參保達7.9億人;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2.7% 成吸納就業最多産業;中央財政“三農”五年累計支出4.47萬億元 年均增長23.5%;製造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13.4%;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五年累計7.79萬億元,年均增長21.58%,2012年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達到4%……

  每一組數字背後,都是對本屆政府承諾的追溯,都意味著來之不及的艱辛努力。比如,教育投入“4%”的承諾,係在1993年《中國教育和改革發展綱要》中首次出現,實現日期曾定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或“世紀末”。然而,幾乎年年報告都會提上一句的“努力實現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國民生産總值4%的目標”,事關全中國幾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的財政安排,卻阻力重重,履約極為艱難。從前,在地方各級“政績”榜上,教育始終趔趄著站不住腳,只能灰溜溜地看著GDP老大在房地産、重大工業項目等無限風光地書寫官員政績最新最美的圖畫,而自己則成了最軟的那個“柿子”。而今,這枚在空中飛了19年的“柿子”,終於安然落地,僅此一項,本屆政府就功不可沒,它意味著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初步得到貫徹。

  我們看到,解決本屆政府面臨的一些難題,一些階段性的目標已經實現,有些目標完成得令人振奮。最令人矚目的是,過去五年GDP翻了接近一倍,財政收入翻了一倍多,財政充盈意味著中國有能力向民生建設和公共服務中投入,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的投入都有明顯增加,繼免除農業稅之後,還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全免費、部分地區農村中小學生開始享受午餐補貼、各項醫療保險參保甚至超過13億人……難怪溫家寶在提及“三農”時,很有底氣地宣告,這幾年,“農業發展最快、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

  當然,也有不少曾經的和新冒出來的難題,依然困擾著今天的中國。報告對此並不諱言,以“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開端,溫家寶歷數了當下中國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

  意味深長的是,總理點的題,與兩會召開之際百姓關注的焦點新聞,幾乎都一一對應。

  “兩會”代表、委員一進京就遭遇霧霾與沙塵天氣——總理承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表示要下決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

  反腐近來重拳頻出,讓百姓看到希望,同時表哥、房叔等一些網路反腐議題仍在繼續發酵——總理反思,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

  香港限購奶粉引發國人對國産奶品質的質疑,圍繞“國五條”對房地産的熱議以及股市的應聲而跌,長春兩個月大嬰兒被竊遇害令國人憤慨——總理坦陳,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少,“民生”在報告的比重正醒目地越來越大……

  要解決問題,只能“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本屆政府已經這樣做了,相信下屆政府還將這樣做。唯有扎紮實實的“行動”,才能讓人民的信心“可持續”,讓人民幸福與百姓尊嚴熠熠生輝。(李泓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