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應抓住居民消費率這條線

時間:2012-12-25 14:23   來源:濟南日報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新立撰文指出,從1981年到1985年的“六五”時期,我們糾正了前30年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的“左”的錯誤,居民消費率曾達到51.8%,成為廣大居民從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經濟發展進入良性迴圈。“十二五”時期居民消費率即使提高10個百分點達到45%,仍低於“六五”時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費率仍有較大空間。(12月24日《人民日報》)

  居民消費率也就是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30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居民消費率曾達到51.8%,而目前只有35%左右,這説明什麼?説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民眾個人利益為前提的增長,政府消費支出逐年增長嚴重擠壓了居民個人的消費。在中國“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思想指導下,我們更傾向於注重集體的發展而忽略了個人。

  中國居民消費率與30年前相比下降不少,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更是相差甚遠。世界平均居民消費率為60%,在發達國家居民消費率更高。如果説有某項指標能衡量國民幸福感,那麼居民消費率可以作為參考,因為它與民眾息息相關,反映了居民個人家庭消費情況,反映了一個國家居民的消費心態。居民敢於消費,説明各種社會保障齊全,生活無後顧之憂,人們的幸福感強;反之則説明雖然可能收入高,但居民仍生活在憂慮之中,有各種生活重擔需要承擔,收入高卻不敢消費,人們的幸福感較弱。

  中國經濟多年保持高速增長,然而中國居民的幸福感卻並不強。這也是為什麼“國民幸福感”一詞近年流行的原因。如今中國經濟面臨轉型,那種注重集體發展而忽略個人的方式已經行不通,轉型的重點就是由以往只重視總體GDP增長轉向重視居民個體收入與消費增長。促內需、激發國內居民消費,也正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目前中國居民消費率僅為35%,即使“十二五”時期能提高到45%左右,與世界平均居民消費率60%還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各級政府部門立志有番作為,那麼只需抓住居民消費率這條線,就會有很寬廣的舞臺,有很大可發揮的空間。

  居民消費率是一面鏡子,它照出了中國經濟的現狀,也反映出在中國經濟高速躍進的30多年裏,集體成果轉化到民眾個人手裏的少之又少。在中國經濟政策轉向注重居民個人消費的未來幾十年,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變,屆時才是中國真正由集體幸福轉向個體幸福的時代。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