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溫和“參與”釋放更多正能量

時間:2012-07-31 10: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7月28日上午,江蘇省南通市人民政府新聞發言人授權發佈: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永久取消有關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當地民眾抗議以維護環境的“啟東事件”以如此方式落幕,有媒體評論稱,“這是一場理性的雙贏”。(《錢江晚報》7月29日)

  理性克制、反應迅速、尊重民意……就事論事,“啟東事件”確實是“理性與雙贏”,但從更寬廣的視域來審視,民眾以如此方式“參與”到重大項目的走向中來,這顯然有值得省思處。正如有媒體人在微博中梳理出來的邏輯:從什邡到啟東,某些地方政府給社會的印像是,他們在背著公眾做違反公共利益的決定,只要出現大規模抗議,就會立刻改變之前的決定,“這樣的政府形象如果從點連成片,對社會穩定將是災難性的。”

  有結果的維權,當然要比沒有結果的維權要好,但這種“雙贏”,常常走了一通彎路,各方都支付了不小的代價。民眾的意見最後得到尊重,但如果總是以把事情弄大、弄出社會影響,作為增重的砝碼,就會成為一場很高風險的遊戲,而這種風險,本是很不必要的。自廈門PX事件、大連PX事件以來,既然我們的社會對於環境污染已經有一種非常緊張的情緒,為什麼在涉及環境污染的重大項目決策之前,不能通過公開徵求意見等方式,釋放民眾的參與熱情,反而總要捂著蓋著,讓民眾什麼也不知道,讓矛盾封到箱子裏膨脹、發酵,讓負面情緒不停做大,直到迅捷激發,産生破壞性力量,才不得不在民眾大範圍的反對面前,低下高傲的頭顱,俯下身來聽聽民怨、讓讓步?

  一次次事件,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參與”的價值。為什麼直路放在那裏,有些人總不願意主動去走,非要走這種被動的彎路?或許從骨子裏,有些地方官員還有一種“愚民思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覺得老百姓只要跟著走就行了,至於怎麼決策、怎麼發展經濟,你不必知道,總覺得可以完全代替民眾關門決策、拍腦袋決策;而與其對應的考核,常常只以GDP為關鍵標準,發展方式、民主水準等並沒有充分吸納進來,於是便可以不惜代價地以污染換GDP,似乎只要經濟上去了,什麼都能上去。

  今時今日,民眾對環境污染的敏感非常強烈,對監督權力運作的慾望也非常強烈,這時還秉持上面這些陳腐思維,肯定要栽跟頭。矛盾與衝突,一定要敞開來暴露在前頭,而最好的路徑,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吸納群眾的參與,參與決策、參與監督,只要參與進來了,縱然有摩擦也不會釀成碰撞,縱然有矛盾也不會釀成火藥桶。一個開放參與的權力圖譜,或許會慢一些、複雜一些,但一定會穩一些、安全一些。

  所以,民主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要成為一種決策習慣。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闡釋過,參與不僅僅是一套民主制度安排中的保護性附屬物,它也對參與者産生一種心理效應,當民眾可以頻繁地參與到民主決策中時,表達與訴求就會進入完全理性的通道,大家聚起來、火爆起來才能被重視的局面就會改觀,各個方面都能理性、溫和、以有尊嚴的方式解決問題,就會積聚更多的良性可能。

  對自我生産環境的關切,是一種本能,這也就意味著“參與”,是一種無法阻擋的社會訴求,排斥阻擋、遮掩欺瞞無疑是在自造輿情的堰塞湖;有序吸納、溫和疏導,才能實現更富意義的社會多贏。要麼溫和參與,要麼就會激烈參與,溫和參與,釋放的是正能量,激烈參與,釋放的是負能量。這幾年,中央一再強調要民主決策,對於那些總是不能理解其深邃內涵、總做表面文章的個別地方官員來説,實在需要多一些“不換腦筋就換人”。(畢詩成)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