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下鄉帶一箱子書的啟示

時間:2012-07-11 10:54   來源:濟南日報

  大型電視劇《知青》正在二輪熱播,引發幾代人關於“知青”的時代記憶。中國政壇有知青背景的高官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政治局委員。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都曾經歷過令人難忘的知青生涯。(7月9日《濟南日報》)

  延安市文安驛鎮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

  交接時搬運作李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當時有個後生,平時村裏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後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嘴裏嘀咕説,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後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裏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一箱子書。”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評價。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

  在社會中學習,在勞動中學習,在群眾中學習,在艱苦中學習。習近平16歲時就已經做到了,對於今天我們的官員來説,能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胡總書記在建黨九十週年時,曾經向全黨強調,我們黨面臨著“四大危險”,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可謂清醒之至,振聾發聵!

  之所以出現能力不足,當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説得簡單一點,就是我們的一些官員學習少了,或者是走樣了。

  概括來講,大抵有以下幾種現象:一是不重學習,玩風過盛。麻將經、喝酒經、找女人經,説起來一套一套,可是關乎蒼生、關乎工作、關乎事業的“經”,恐怕難説一二。

  二是學習少,應酬多。最近,李源潮勉勵新任市委書記,要把學習作為工作與生活的習慣,多讀書少應酬。可現實當中,我們卻總能看見某些官員忙忙碌碌的樣子,這樣的忙碌不一定是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而是為名目繁多的上級檢查、調研、會議、甚至玩樂忙得不可開交,哪還有心思去學習呢?

  三是學習的品質和風氣讓人憂慮。現在幹部學習培訓的機會不少,可是品質究竟如何?是不是把學習當成了鍍金的機會?一些地方所謂的幹部學習,已經變成了人際關係交際場,甚至有貪官還借黨校學習期間收受賄賂。如此之學習風氣、品質實在令人擔憂!

  因而,從習近平帶一箱子書下鄉的經歷來看,我們的幹部,一是,要把學習當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時間是擠出來的,誰也不能以忙碌而抵觸學習。二是,要把學習與社會實踐、人民群眾相結合,在社會中學習、在群眾中學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習。三是,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十分嚴肅且具有戰略意義的事情來對待,不能讓學習成為一種投機。四是,要清醒認識到,只有會學習的幹部才能真正成大事、成事業,也許一時的社會環境、體制機制于學習好的幹部不利,但從長遠來看,機會還是垂青於愛學習之人。因此,一時的委屈和懷才不遇,也不是放棄學習的理由。

  當一個地方的幹部不再推杯換盞、麻將聲聲,而是辦公室裏書香四溢、研究問題“書聲鼎沸”時,建設“學習型社會、創新型城市”才大有希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