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的發改委“副司長”何以成功行騙多年

時間:2012-05-23 13:51   來源:人民網

  一位冒充國家發改委的“副司長”,實際上是一個專門冒充國家公職幹部、騙吃騙喝騙錢的江湖騙子。據不完全統計,近些年來,被騙的官員從縣長到省部級官員以及各地商人人數不下上百人。(5月21日《新快報》)

  要説到了21世紀的今天,應該很少有人再相信“空手套白狼”、“天上掉餡兒餅”之類的好運氣,只是偶爾能在無聊的古裝劇裏看到編導杜撰的故事。沒想到,電視劇裏的情節卻在現實生活中發生了,而且還不在少數,隨意打開一個搜索引擎輸入“假冒官員”便會彈出一大堆來。筆者對比發現,冒充官員行騙的人大多數文化層次較低、演技拙劣,只要稍加留意完全可以將其打回原形,讓人遺憾的是,大多數人都拜倒在權力的榮光之下,很少去查證、質疑“官員”的真實身份。

  騙子在選擇冒充對象時,官員身份往往往最受青睞。緣何如此?只因官員手中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和審批權力,且對這些資源和權力的監控力度和範圍十分有限,官員的自由裁量權極大,為他們“權力尋租”預留了空間,在此種情況下,官員的一句話可以讓人賺個盆滿缽滿,也可以讓人一洗如貧。

  資源的過渡集中、權力的畸形分配,讓官員成為炙手可熱的結交對象。許多人,尤其是經商做生意的人,對結交有權有勢的官員更是情有獨鍾、樂此不彼,總是抱著“有官員當靠山,不想賺錢都難”的心態,四處託人打聽、牽線搭橋與官員交朋友、拜把子,對官員身份的真偽完全不加辨別,才鬧出眾人被騙的笑話。

  假冒官員屢屢得逞且屢禁不止的事實讓人啼笑皆非的同時,更需要反思現象背後的深層矛盾和問題。

  對政府而言,關鍵是要儘快填補權力分配漏洞,打破權力過分集中的束縛,規範官員權力運作程式,讓官員手握重權卻不敢肆意揮霍。據了解,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類似問題,各國採取解決的手段千差萬別,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我們可以從這些經驗中汲取營養,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國實際的,可操作的機制。

  對於普通人而言,要打破官員是“護身護”、“保護傘”、“財神爺”的迷信心態,做人幹事應腳踏實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不要整天想著如何“走捷徑”、“拉關係”、“開後門”,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不用在官員面前卑躬屈膝、低聲下氣,也就不會鑽進冒牌官員設下的圈套中。

  假冒官員是制度漏洞、人心扭曲下的畸形産物,社會上出現此種情況不足為奇,但如果該情況常年大行其道而得不到有效根治,定會讓人笑掉大牙。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