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不能只靠“風暴”

時間:2012-05-03 09:21   來源:錢江晚報

  從昨天的一條消息追蹤下去,才知道武漢去年4月初掀起了一場“治庸風暴”。對比一年前後的情況,讓人不能不感嘆吏治之難。當時的新聞報道用“摧枯拉朽滌蕩武漢三鎮”來形容其聲勢,到去年6月底,全市就已經問責537人,其中市管局級幹部7人,處級幹部58人,被問責對象均被處以行政處罰,行為嚴重者甚至被司法制裁。當時有報道説:“面對嚴厲的治庸風暴,有人擔心:治庸會不會導致官員們‘人人自危’。武漢市委回應説,在責任面前人人自危有什麼不好?領導幹部不自危,那麼人民群眾就會人人自危。”可見,武漢市領導的決心有多堅決,整治力度有多大。但是,一年後,“治庸風暴”似乎失去了威懾力。“治庸辦”工作人員所到之處,都發現了“庸懶散”行為,東西湖區衛生局的一名科長竟然在上班時間溜出去打牌,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當“治庸辦”工作人員來到江漢區一拆遷辦暗訪時,竟遭到工作人員的圍攻,直到有人報警,這些人才罷手。

  難道“治庸風暴”徒有聲勢,實際並沒有多大的威懾力?還是少數官員一時昏了頭?具體情況局外人很難了解,但是,吏治之難的一般特點,武漢不會是例外。一般來説,對“庸懶散”的問責,不能不受一些因素的制約,未必都能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來問責。比如,如果某一部門或單位被問責的太多,可能要影響該部門的日常工作的維持,處理起來就不能不放寬處罰。如果牽扯到某些“敏感”的人事關係,問責的原則就要受一些委屈了。類似的遷就與“讓步”,單個地看,都是“必要”的,但是,合起來看,卻能傳遞出一個資訊:問責並不那麼可怕。

  武漢把“庸懶散”都列入整治對象,其實,細究起來,這三種毛病的治理難度是不一樣的。相對來説,“庸”是最難治的。庸者,素質、能力低下、低劣也。“懶”固然不好,但是,庸官太勤快,把事情搞砸的概率就高了,懶一點,至少損失還少一點。“庸懶散”三者的治理,治庸是關鍵。

  “庸”,不僅僅是能力問題,還是一個精神面貌問題。蠅營狗茍者,仰人鼻息者,善於鑽營者,即使有能力,也很難不“庸”。這樣的人最能毒化一個部門或單位的風氣,如果領導者喜歡、重用這樣的人,那麼,這個部門或單位也會漸漸被平庸化、庸俗化;真正有能力、有正氣的人會感到壓抑。如果領導者還想拿點成績出來裝裝門面,難免不搞弄虛作假這一套。

  “庸”者,其實是潛伏在權力體系內部的一個病灶,把“庸”作為整治目標,確實是抓住了關鍵。但是,提升精神品質,提高素質,不是刮一兩次“風暴”就能見效的。從報道來看,武漢“治庸”的緣起,是一份《武漢市投資環境問題及對策分析》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揭示了武漢市在行政、法制、財稅、金融、人文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集中起來就是“庸懶散”。為改變投資環境而整治“庸懶散”,就要求迅速見效,所以“治庸風暴”這樣的突擊性的動作就成為第一選擇;但是,突擊性行為的短處,就是效果很難長久,搞多了,“突擊性”就鈍化、疲軟了,等頑劣的官員看出你的軟肋來,“風暴”的威懾力就漸漸減弱以至於消失,也許這就是拆遷辦不把治庸辦放在眼裏的原因吧?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