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結果”讓財産公開走到新拐點

時間:2012-04-06 13: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官員財産公示,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記者調查發現:從“第一個吃螃蟹”的新疆阿勒泰,到之後陸續試點的浙江慈溪、湖南瀏陽、寧夏銀川、寧夏青銅峽等地,包括官員財産申報、公示在內的領導幹部個人事項公示制度,雖然操作差異很大,但結果卻非常相似——沒有結果。(《南方都市報》4月4日)

  “沒有結果”是媒體的判斷,做試點的地方政府官員卻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是“效果很好”,已經不需要添加新的內容了。青銅峽市官員就表示,“公示後所有擬任幹部資訊,沒有接到一起舉報或者異議”—— 而在專家看來,沒有舉報沒有異議,恰恰説明公示的方法有問題,老百姓無法得監督之門而入,試點也徒具觀賞價值。

  “零投訴零異議”使得當下官員財産公示走到了一個新的拐點:是效果很好,試點很成功,已經不需要再探索改進了;還是效果很糟,試點很不成功,必須考慮另辟蹊徑?

  筆者更傾向於後者。認真研究這幾個地區的官員財産申報公示後發現,它與老百姓心目中的“公開”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老百姓無法監督,關鍵有兩個原因:一是大家無法核實申報內容的真實性,“資産至少20萬的人隨便填寫上5萬”,而旁邊的人看一眼之後隨手就可以寫“6萬”,誰都無可奈何;二是所謂的公開也多局限于單位內部公示,銀川市的公開範圍就是“熟悉該幹部的同事、朋友圈子裏”,美其名曰“對情況比較了解且保護隱私”……資訊真實性不能保證,公開又是很小的圈子化,老百姓再怎麼“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再怎麼“監督熱情高漲”,你又拿什麼投訴,憑什麼持有異議呢?

  “零投訴零異議”的“成功試點”,或許最大的功效就是讓公眾丟掉對“試點”的幻想:在官員普遍反對的前提下,僅靠幾個地區幾個官員的“積極性”,要給監督官員撕開一個口子、趟開一條大路,是不可能的。把太多的希望寄託著試點上、自覺推進上,只能是失望更多,公眾的耐性損耗更多——轟轟烈烈的幾大試點都歸於“沒有結果”的結果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民意基礎有了,中央表態有了,年復一年的討論與制度設計有了,改革的基礎應該説已經非常充分了,樓梯響了幾響,總是見不到下樓之人。既然是必然觸及官員利益的核心問題,既然很多“牽一髮動全身”的改革不是一處一地所能突破的,那麼就應該開始著眼于“頂層設計、上層推動”了——申報體系中缺乏資訊核實的調查,體制內的力量在哪生發,社會信用缺失難道不應該從官員身上開始修復嗎?公開的步子始終邁不大,公開的項目、內容、範圍是不是要有制度層面的硬性規定來“助推”?近日中央領導一再強調“體制改革”的決心,而公務人員的財産公開顯然就是最大的一塊試金石。

  全國範圍內耗時近三年的公示試點猶如泥牛入海,沒有激起任何漣漪;一個被視為觸動地方官員利益的改革,風平浪靜地“效果很好”,怎麼不讓人生疑?官員往自己身上套枷鎖,“七成受訪官員表示反對”,障礙的確會有,卻絕不該成為一勞永逸的“擋箭牌”與“拖字訣”,改革沒有點勇氣、沒有點決心、總想著鈍刀子剁肉怎麼行?當林林總總的所謂試點都呈現出“無疾而終”苗頭的時候,大家又站在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所有的民眾都在看、都在期待,下一步,怎麼走?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