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當顯個性

時間:2012-03-22 09:53   來源:人民網

  去年底,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內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語正式對外公佈,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不少城市緊隨其後,紛紛著手徵集或者準備更新當地的城市精神表述語。據統計,2011年全國有27個省市推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表述語。“城市精神”熱熱鬧鬧出爐,可似曾相識的尷尬也隨之而來。在上述“城市精神”中,創新出現11次,開放出現10次,和諧出現9次,誠信出現7次,包容和愛國分別出現5次和3次。雷同、空泛的“城市精神”成為網友調侃戲謔的對象,“精神體”一度在網路上十分流行。

  其實,同質化不僅表現在“城市精神”上,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早已成為學者和人民群眾詬病的焦點。在現代化、城市化的名義下,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高樓大廈、噴泉廣場、城市雕塑大規模地取代了曾經千姿百態的衚同和院落,人們很難尋找到城市之所以走到今天的歷史脈絡和肌理。很難想像,生活在如此雷同的城市中,人們能夠提煉出千姿百態、個性獨特的“城市精神”!

  經歷了追求城市體量擴張的“拼規模”和大興標誌性建築、形象工程的“拼形象”之後,人們已越發關注城市的文化內涵。尋找具有代表性、引領性並得到城市居民廣泛認同的“城市精神”,對內凝神聚氣、匯聚力量,對外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資本,堪稱城市管理思維的一種進步。但是,為何本應彰顯城市獨特個性的“城市精神”,竟會如此相似?“城市精神”如何告別口號和標語,真正走進市民的內心?    

  在徵集提煉“城市精神”的過程中,唯有去除功利化思維和政績衝動,才能真正讓“城市精神”源自民間、回歸民間。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將其還原到城市歷史的縱向坐標裏去考察,又要將其放在與同時代其他城市比對的橫向坐標中去定位。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恰恰缺乏這種耐心。於是,我們看到個別“城市精神”的徵集,變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作秀”或者“走過場”,派幾個專家發發問卷、做做調研,或者乾脆憑領導的喜好拍腦袋下決斷,這樣出爐的“城市精神”怎麼可能得到廣泛認同?再者,“城市精神”並非金科玉律,即便形成一種表述,也不過是一個時期內人們對該城市的理解和認識,隨著歷史的演進和城市的變化,“城市精神”理應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在集結公眾智慧的基礎上,不斷接受擴容和修正。

  “城市精神”不是街道旁懸挂的標語,也不是宣傳片裏高喊的口號,它實實在在、歷史地存在著,它讓城市裏的居民詩意地棲居在這裡,它讓城市成為獨特而有魅力的“這一個”。我們期待,對“城市精神”的傳播少一些口號、標語式的宣傳,少一些播放城市宣傳片、擺放公益廣告的套路。因為惟有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這種精神滲透到城市生活的多個層面,凝聚為城市居民的共識,“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走入市民的內心。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