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李肇星《憲法》不離身

時間:2012-03-06 09:10   來源:東方網

  一本憲法,鐵齒銅牙,這四年來,李肇星總是帶著這兩件法寶參加人大新聞發佈會。三年前,李肇星作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新聞發言人首次亮相時,他和今天一樣,也是隨身攜帶著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四年曆程,他實現了從“詩人外交家”到“人大新聞發言人”的轉身。(3月4日中國廣播網)

  出版詩集、寫戲劇,一直以來,李肇星被認為是一個“筆頭與口頭”俱佳的人,在擔任外長期間,國外媒體親切的稱呼李肇星為“詩人外交家”。而當他改行擔任人大新聞發言人時,李肇星做的第一門功課就是把《憲法》讀了十幾遍。因為他到人大不到一年,就幹了發言人,覺得力不從心。因此必須從熟讀《憲法》開始。十幾遍讀過,果然見效,從此發言,李肇星言必提《憲法》。對提問應對如流,是大多數記者對李肇星的最深感受,然而在這應對如流的後面,不僅是鐵齒銅牙,更是對憲法的爛熟於心。

  一遍遍通讀《憲法》,四年來總是帶著《憲法》參加人大新聞發佈會,這些也許只是一個個細節,然而正是這一個個細節,證明了李肇星為什麼能把發言人的工作演繹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有句話叫做“功夫在詩外”。李肇星做的“《憲法》功課”,不正是“詩外功夫”嗎?從李肇星熟讀《憲法》的“詩外功夫”,想到兩會上那些鐵肩擔道義,放喉言民意的代表、委員。這些代表、委員因敢於直言而贏得“鐵嘴”的美譽。“鐵嘴”代表、“鐵嘴”委員,職業不同,閱歷各異,來自不同的地方,然而他們身上又有鮮明的共同之處:“詩”外的功夫下得多,下得深。一個發言,短則幾分鐘,長則十幾分鐘;一份提案、議案,短則數百字,長則數千字,然而“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如果不是對社情民意了然于胸,對民生疾苦切切於心,建言獻策又怎麼能振聾發聵,提案議案又怎麼能力透紙背?

  國家意志來源於社會意志,代表、委員收集民眾意見,反映的不僅僅是百姓雞毛蒜皮的事情,這些事情一旦在法律上作出回應,就是民聲更直接的反映。從這個角度考量,代表、委員的“詩”外功夫,不但關係到代表、委員的履職,更是關係到國家政治生活的品質。“詩”外功夫下得多、下得深的代表、委員,不僅使他們自己成為當之無愧的“兩會明星”,而且更是為代表、委員立出了一個標桿。(奚旭初)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