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害職工權益的偽造公章事件如何了?

時間:2012-02-09 15:08   來源:新華網

  為達到少替職工繳納社保資金的目的,湖南中核不織布有限公司(原七一五礦)偽造了益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相關單位假公章12枚和個人私章兩枚,300職工被“提前退休”。當地公安機關調查後認為,偽造印章行為係單位行為,不構成偽造國家機關印章罪,決定不予立案。(2月8日 《法治週末》)

  從報道看,偽造印章行為已屬事實。公章的嚴肅性在於其具有法律效力,偽造公章顯然就侵犯了其擁有者的法律權益。因此,作為上述偽造公章事件所涉及的一方,益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是受害者。既然單位公章被他人偽造和冒用,當事部門顯然不能置身事外,那麼,當事部門如何維護公章的嚴肅性,如何維護好自己的合法權益,值得關注。

  筆者還認為,這顯然不僅僅只是一起偽造公章的事件,同時也是一起嚴重損害職工利益的事件。對於當事企業來説,“單位行為”不足以證明這是一起“無頭案”。既然少繳納了職工社保資金,利益受損的是普通職工,那麼因偽造公章獲益的是誰?所獲益如何處理?其實,我國法律並非在此類事件上留有空白。2010年10月28日頒布的《社會保險法》就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行申報、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而最高檢在2002年8月9日的一份批復中指出:“單位有關人員為謀取單位利益組織實施盜竊行為,情節嚴重的,應當依照刑法第264條的規定以盜竊罪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此外,既然是“單位行為”,那麼組織實施者是誰?對實施“單位行為”的人如何究責?這些也都是需要厘清的問題。

  這樣看來,上述偽造公章事件絕不是一齣“玩兒戲式”的“滑稽劇”,也絕不能因“不予立案”而不了了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