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坐著罵不如起來幹

時間:2011-12-08 14:20   來源:法制日報

  12月6日是河南省法院“萬名法官回訪萬名當事人”活動第一天,該省高院院長張立勇冒雨前往駐馬店遂平縣兩名陳情群眾家中回訪。聽陳情群眾齊東升説為了兩萬多元奔波一年多後,張立勇很是氣憤,他一把拉住該群眾的手説:“走,現在我就帶你去遂平縣公路管理局,今天就把事情給解決了。”縣公路局的人了解有關情況後,立即到銀行取錢還款(12月7日《大河報》)。

  對張立勇院長的所作所為,網上有著不同的看法,讚美者有之,而批評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認為張院長的行為是作秀,因為法律的無力、制度的薄弱,帶陳情群眾討賠款,更是權大於法的表現等等。

  官員做壞事要挨罵,做好事就被指為“作秀”,這似乎已經成了網上的一種習慣性思維。但這種習慣性思維是否正在走向一種習慣性淺薄呢?

  當下中國的司法正處於困境之中:一方面是法律,一方面是現實;一方面是內部的問題,一方面是外部的壓力;一方面是來自上面領導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來自下面人民群眾的期待。夾縫中的法院有著很多自身解不開的結,由此也就産生了諸多的問題。比如説新聞中顯現出來的執行難問題,讓法院背負了沉重的壓力。法院自身制度上的不完善、司法腐敗都可能導致執行難。但還有一些原因是法院自己無法解決的,比如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和制約問題。在當下的中國讓司法權真正地去監督和制約行政權很難。新拆遷條例出臺一年多了,法律規定強拆要經過司法審查,但哪一起強拆真的被法院擋住了?不是法院不願意去做,而是當下中國的司法與行政並沒有形成一種相互監督和制約的關係。

  那麼,話又説回來,面對這些司法困境該怎麼辦呢?躺倒不幹,坐著罵街?不少人就是採取這種態度,而這些人也包括網上那些自己不做事,卻動咎指責別人“作秀”的人。所幸的是,在當下的中國雖然坐在那裏講閒話的人很多,但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也不少。張立勇雖然是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院長,但他跑到一個縣公路局替陳情群眾要錢,難道他不懂自己是“鐵路警察”管不到那一塊嗎?人家給個軟釘子碰也不是不可能,但他還是拉著當事人去了。這與權大於法無關,有關的是一個法官的良知和責任心、一個黨的幹部的為民情懷。事實上,他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了一點可以做的實事,雖然不一定值得讚美,但也絕對不應該受到指責。

  這些年來網路的發展,壯大了傳媒的力量,擴大了公眾的視野,這是好事情,但另一方面,社會不良心態也借著網路這一平臺擴散開來。質疑本身沒有錯,也正是質疑的精神推動著人類去發現真相,尋找真理,沒有質疑人類不會進步。但是當質疑變成了一種本能,可能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質疑,而是簡單地為了質疑而質疑,只要自己不爽就要質疑,這就會變成一種病態。這就好像是一些人永遠都要把自己置身於一場大專辯論賽的反方位置上,對所有的新聞事件、公共管理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都要從相反的方向去理解和認識,最後讓自己變得很可笑。

  面對現實生活中那些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我們這些甘心當看客的人即使不能幫他們一把,至少也要表現出些許的敬意,最不應該的是自作聰明的冷嘲熱諷。畢竟,與其坐著罵街,還不如站起身來幹點什麼。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