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層難題需要改革支點

時間:2011-11-17 09:27   來源:人民日報

  基層是矛盾問題的交匯地,也常常是改革創新的發源地。一位參加“走轉改”活動的記者在採訪手記中寫道:越走近基層,越能觸摸到現實的堅硬,也越能感受到希望的生長。

  30多年前,當渴望溫飽的小崗村村民按下18個鮮紅的手印時,也把改革創新的主題深深融入了基層發展進步的壯闊書寫。從聯産承包到林權改革,從村民自治的“靜悄悄革命”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火熱浪潮,基層的改革律動,不僅帶來了自身面貌的歷史性變化,更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提供著重要源動力。

  今天,在日益紛繁複雜的挑戰面前,優化基層治理,實現基層善治,需要更加有力的改革支點。已經步入“深水區”的基層治理者,與“摸著石頭過河”階段相比,面臨著更為複雜的環境,也需要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

  在基層的社會生態中,改革者既要打破思想藩籬,也要理順利益格局;既要解決一般性問題,更要在攻堅克難上取得突破;既要符合整體的佈局,也要滿足下面的期待;既要接受當地群眾的評判,也要面對大眾傳媒的審視。因此,對基層幹部來説,改革創新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實踐的理性與能力,這樣才能找準破解難題的現實支點。

  截取近年來幾個基層改革的橫切面:村民的民主訴求,在浙江溫嶺幹部群眾圍坐懇談的場景中得到詮釋;資訊公開的社會需求,在四川巴中市白廟鄉的一張張“全裸帳單”上得到回應;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係,在陜西寧陜15年免費教育方案中有了新定位;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如何開展,在“孟連事件”到“孟連經驗”的轉變中進行了新探索。

  這些案例的意義,遠不只是轟動一時的新聞話題,也不只是一時一地的創新個案,它們的思考折射出當前基層治理的普遍性問題,它們的成效給了人們“辦法總比困難多”的信心,也在方法論上啟示著改革的突破口、創新的著力點、實施的路線圖。惟其如此,在當前基層普遍面臨“土地財政”利益格局、公共服務與管理、維權與維穩、農村“空心化”等治理難題的背景下,通過改革突圍、依靠創新開路,已經成為基層政府和幹部繞不過去的現實選擇。而這些案例背後的曲折故事,也像一個個意味深長的注解,既表明改革何等迫切,也説明創新何其不易。

  “外單位來人,你買包煙買瓶酒都寫那麼細,人家能高興嗎?”“一應開支全曬在網上,以後怎麼向上面爭取項目?”一些在財務公開方面敢於“吃螃蟹”的基層幹部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從改革者的類似喟嘆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基層的改革面臨“動力不足、壓力很大、風險不小、麻煩太多”等困境,處於“熱鬧三兩年”、“個人發力、制度乏力”、人走政息等窘境,改革支點的確立還需更為豐厚的現實土壤。

  這一方面離不開基層幹部自身的不懈努力,在意識和能力上主動與時代發展、改革創新對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擔當起改革發展的重任。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把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對接起來,提供宏觀層面的制度供給,為基層所付出的合理改革成本埋單,對基層治理成果及時進行制度化總結,最大程度創造改革環境和氛圍,讓改革者能夠輕裝上陣,敢於衝鋒陷陣。只有這樣,才能將基層探索的小氣候,放大為全社會的改革創新大氣候;將基層治理的有益經驗,昇華為治國理政的科學方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