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從韓媒報道海難中學習什麼

時間:2014-04-22 10:1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16日上午,載有475人的“歲月”號韓國客輪發生進水事故。目前救援還在進行,一絲一毫的資訊都揪著全世界關注這次客輪沉沒事件人的心……

  多日來,筆者一直關注這起海難事故,默默為失蹤的乘客祈福。同時也“無意”中發現一個細節:不管是電視、網路還是紙質媒體,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是嚴重傾斜的客輪,是海上忙碌救援人員的身影,是官員不斷的表態……唯獨不見那些逃生學生的正面鏡頭,也鮮見遇難學生家長們哀傷表情的鏡頭……

  尤其是,4月21日媒體播放的幾組鏡頭更是讓我感喟萬千——海難中被救出的韓國學生大多集中到一家醫院接受心理治療,韓國一家電視臺在採訪時特別強調,為了避免採訪給這些學生造成二次心理傷害,電視臺僅是拍攝醫院的外景,採訪了若干心理醫生,鏡頭裏竟然沒有出現一個學生的身影。

  我想,按照以前我們的慣常做法,一些媒體會如何報道呢?情景大致是:各種“長槍短炮”聚焦在被救的學生以及悲傷焦灼的家長身上,輪番轟炸地提問:“同學,你是怎麼逃生的?”“同學,你能描述一下逃生時的情景嗎?”“同學,你有多少同學沒有從沉船中逃生?”“家長,面對這起海難,你現在是什麼心情?”

  前段時間馬航航班失聯,載有239名乘客的飛機還沒有找到。事件發生後,在失聯中國乘客家屬安置區——北京麗都酒店,悲傷的家屬們動輒被記者層層“包圍”,“長槍短炮”對著他們不停地拍攝特寫鏡頭,完全無視家屬們的焦灼、悲傷心情,三番五次輪番採訪。那些天,一些家屬多次和記者發生肌體衝突。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一些媒體片面追求現場的慘烈場景而備受社會詬病。比如,一些記者不分場合地遞上麥克風,追問救援人員或倖存者“有什麼感受”;一個救援人員在廢墟中發現了一位中年婦女和一位老大爺,在救援時,一位現場女主持對他説,“你讓讓好不好,我們先拍。”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我們一些記者“敬業”的背後,過多強調了新聞而忽視了倫理。越來越“直露”的報道方式的確更能吸引眼球,引發轟動效應,但卻會給一些當事人、家屬和公眾造成心理不適,甚至是痛苦和傷害,人為地製造另一種“災難”。

  災難一旦發生,如何尋求新聞與倫理之間的平衡,是每個媒體記者必須面對的命題。不管在什麼時候,記者首先是個大寫的人,然後才是新聞的忠實記錄者。在這起海難中,韓國人被曝出救援低效、指揮失誤、數據混亂、船長失職等問題,激起人們的憤怒。但是,在這起海難事故報道中,韓國媒體所表現出來的職業素養與新聞倫理,卻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惠銘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