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企回歸市場,才不會成為焦點

時間:2013-07-01 15:52   來源:東方網

  國企因為紅利上交,又一次成為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

  在剛剛結束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在審議2012年中央決算報告時,常委會委員彭森與吳曉靈同時提到,現時國有企業上繳利潤比例較低,且上繳利潤90%又返回到國有企業中去。

  比例低,是因為國企上交的利潤不足實現利潤的5%,亦即2012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21000多億,實際上交只有970.多億。而按照國際慣例,最低也要達到實現利潤的1/4以上,高者更是超過了60%,相當於我國國企上交利潤的5~12倍。

  使用不當,在於國企上交的利潤,並沒有成為公共利益的一部分,用於社會公共事業發展、提供公共服務等,而是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補貼、項目投入等方式,重新回到了企業手中。如對所謂的政策性虧損企業進行補貼、支援企業投資新項目等。

  顯然,這是不恰當的,也是社會公眾所難以接受的。因為,從當前國有企業所佔有的社會資源、政策資源、市場資源以及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來看,5%的利潤上交比例,確實偏低,且90%又回歸到國有企業手中,更是失去了上交利潤的意義。

  也許有人會説,中國的國有企業與國外的國有企業相比,由於特殊的社會背景以歷史狀況,所承擔的社會事務、社會責任要多得多,社會負擔也要重得多。如員工的責任、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責任、對外援助責任以及遇到地震等自然災害時的社會責任等。

  這當然是事實,也是中國國有企業與國外國有企業最大的不同。但是,必須注意,這恰恰是中國國有企業必須改變的地方。因為,如果國有企業不能回歸市場,不能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不僅上交利潤問題會繼續成為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而且要將國有企業真正做大做強做優,做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的品牌企業,難!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的國有企業從資産規模、利潤等數據來看,早就進入了世界知名企業的行列。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的數量急劇增加、排名也急劇向前。可是,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並沒有因為資産規模、利潤等的擴大而同步提升。相反,在一些領域,地位還在下降。如鋼鐵行業,在前幾年鐵礦石價格不斷攀升中,鋼鐵産能和鐵礦石進口數量都居世界第一的中國企業,竟然沒有任何價格方面的話語權,以至於每年因為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損失千億以上。如此,規模和利潤能代表什麼呢?

  相反,如果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能夠按照市場要求,決定企業的生産經營、市場行銷、産品和技術研發、核心競爭力提升,那麼,還會沒有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嗎?就象中興、華為等企業一樣,儘管同樣受到外國政府和企業設置的重重障礙,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

  國有企業所以不能回歸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沒有得到理順。國外的國有企業,雖然也是國家所有,但是,企業的市場經濟主體地位與其他所有制企業沒有任何不同。從經營者選聘到企業管理,從企業決策到市場行銷,從經營者績效考核到員工收入等,執行的都是市場法則、市場規律,而不是政府指令。企業需要對政府負責,但政府不能干預企業。政府在資源配置、政策扶持方面,也不會給國有企業特殊的關照與傾斜。相反,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則應當比一般企業多。如上交利潤。

  也正因為如此,要想讓國有企業不再因為利潤上交、經營決策失誤、管理不善、福利過高等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再遭到社會的廣泛質疑和非議,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企業回歸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成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特徵的市場化企業。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市場規則、確定社會資源配置原則、研究對企業扶持的政策時,不能有近有遠、有親有疏,不能有傾向性意見。同時,放開對市場和領域的管制,讓不同所有制企業能夠進入到目前還處於高度壟斷的領域。即便不能完全開放的領域,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入民營資本,攪活壟斷行業這團死水。

  同時,在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方面,也要打破行政式管理的模式,按照市場化要求,對企業經營者進行公開選聘、市場化錄用,而不是行政任命,更不能成為政府官員享受官場福利的工具。而對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也要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以品質、效益、競爭力等為考核標準,實行綜合考核、系統考核,而不是簡單的以規模、利潤為主要標準。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國有企業也就不會因為上交利潤等“小”問題而成為社會各方面關注的焦點,國有企業面臨的社會壓力也就會大大降低。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