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勿互相傷害”視為舉報信

時間:2013-04-10 11:22   來源:人民網

  日前,河北省霸州市環保局內部員工舉報,霸州市一副市長家有9套房産。記者就其中6套與該副市長核實時,他表示其中三套為其家人所有,兩套已出讓,還有一套不存在,並多次詢問記者是否有錄音,表示“我希望咱們都不要互相傷害”。(4月9日《新京報》)

  副市長提醒記者“勿互相傷害”,究竟玄機何在?聽弦聽音:毫無利害關係的記者,能“傷害”到副市長的唯有對權力失范或貪腐懸疑的挖掘;而堂堂副市長能“傷害”到記者的,除了動用本質屬於非法的“合法傷害權”、又或者如官場小説般打擊報復,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更高明的“套路”。

  為官者的這句提醒可謂“霸氣側漏”,其潛臺詞裏更蘊含著多重意味:一者,這種赤裸裸的威脅,雖然文雅,戾氣十足。二者,記者與當事官員核實傳聞,本身是給其自辯清白的機會,而當事人的表態算不算“心虛”的慣性?三者,面對輿論監督,缺乏起碼的誠意不説,屢屢問詢記者有無錄音,真相跟調查方式有什麼瓜葛?如果監督是一種“傷害”,權力濫用對公共利益造成的“傷害”誰來負責?

  有幾分證據,説幾分話。誰也不能對當事官員做“有罪推定”,然而,一個現實毋庸置疑:此前,神木縣一個銀行行長被曝在北京有41套房,緊接著,又出現了廣東某市公安局副局長擁有兩個戶口,同時有190多套房的事情……“房叔”、“房姐”滿天飛,房産上的腐敗已經成了反腐中的熱門話題、且大多一反一個準。當此背景下,既然有公民舉報官員涉嫌違法,那麼,核實真相是合理正當的程式。“9套房”或“6套房”是事實還是繆傳,自説自話是一回事,程式核查是另一回事。果真是不是“無房一身輕”,真相還有待客觀掘進。

  2012年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全國40個重點城市的個人住房資訊系統應該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實現,住建部尚未公開聯網情況,其他非重點城市更不用説。好在國務院辦公廳3月28日發佈了《關於實施任務分工的通知》,通知規定了2014年將完成的28項任務,其中備受關注的不動産統一登記制度,終於被提上議事日程,將於2014年6月底前出臺。然而,面對聯網登記之前的“房産懸案”,恐怕還得相關部門及時跟進民意,循著蛛絲馬跡發現事件真偽——譬如常理而言,“勿互相傷害”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舉報信,其對媒體監督的態度已是擺在明處的可疑線索。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