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拿藍可兒的死消費多久

時間:2013-02-27 16:24   來源:中國青年報

  21歲的藍可兒死了,她為八卦愛好者提供了充足的談資,每一位旁觀者都可以用眼睛饕餮她的死亡。

  打開電視機,新聞中反覆播著“離奇”的視頻片段;翻開報紙,是“揭開酒店靈異面紗”等故弄玄虛的標題;上個微博,整個螢幕都是含有恐怖圖片的帖子;進入視頻網站,可能是她死前最後掙扎的錄影,已經被盡情觀賞了兩百多萬次。

  我們還要拿她的死亡消費多久?

  這個加拿大華裔女孩失蹤三周後,屍體在她所入住的美國洛杉磯塞西爾酒店的頂層水箱裏被發現。酒店電梯的監控攝像頭留下了她最後的影像:電梯門一直沒有關上,她手舞足蹈舉止怪異。洛杉磯警方將這段4分多鐘的錄影公佈後,案件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讓死亡變成一場全球網民均可參與的懸疑推理連續劇。

  藍可兒的死為新聞媒體提供了報道素材。臺灣東森電視臺做了長達一小時的特別節目,嚴肅的新聞在這裡變成娛樂。鏡頭前,男主持人跺著腳、插著兜,激動地大聲説:“真的是怪異、詭異跟靈異!這個案件已變成全球的大——新聞了!”

  藍可兒的死被成功設置為熱點議題。案件還沒有被偵破,“民間福爾摩斯”已經迫不及待地一幀幀研究視頻,尋找其中的蛛絲馬跡。一位民警在微博上説:“像不像《名偵探柯南》的劇情?”住在洛杉磯的網友則秉承用腳調查的優良傳統,去酒店進行了體驗式考察,然後在網路論壇裏直播著自己的推理遊戲。

  藍可兒的死填補了坐在螢幕前你和我的空虛。在無聊的夜晚和睡眼惺忪的早晨,不知有多少人躺在床上或者坐在馬桶上,用手指一下一下滑著平板電腦或手機的螢幕,像追熱門電視劇一樣尋找藍可兒案件最新的進展。

  我們還要拿藍可兒的死亡消費多久?

  一個21歲的女大學生去世了,至今死因不明,她最後的影像卻被反覆播出,供人消遣。人們記住了所謂的凶宅,關心靈異,好奇犯罪細節,熱衷於進行各種分析,可似乎沒人想知道照片中笑容燦爛的女子生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喜歡穿什麼衣服、聽什麼樣的音樂,也沒人關心她的家人看到這些消遣是否要承受二次傷害。

  説了這麼多,好像沒有太多人感到一絲愧疚。大眾媒體和網民似乎達成了某種共識,旁觀別人的痛苦沒有什麼不妥。反正她距離我們的生活那麼遙遠,可以説毫無關係。洛杉磯市民在酒店附近張貼她的照片、擺放蠟燭紀念,可在大洋彼岸,她只是一個無關情感的抽象符號,一款娛樂消費品。

  一方面,是大眾媒體熱情地呼應讀者的惡趣味。“If it bleeds,it leads(有血流,領先售)”一直是小報及24小時新聞提要節目的指導方針。別覺得新聞工作者冷血,要知道,20世紀初,深諳受眾心理的英國報業大亨還曾説過“每天給我一樁謀殺案”這樣豪邁的話!

  這就是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曾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一書中分析過的黑暗心理。人們對逐一闖入眼簾的淒楚,反應可能是憐憫、憤怒、過癮,甚至是某種程度的欣喜。我們喜愛觀賞禍事,因為人們對暴戾的愛戀與惻隱之心一樣,都是與生俱來的。

  另一方面,這頭內心的野獸在新技術的蠱惑下,走出牢籠甚至開始跨越底線。資訊的傳播不再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即使不在案發現場,你也可以在電視節目、網路論壇、微博、視頻網站上感受到現場氣氛,體會到現場經歷。人們一遍遍地觀賞著電梯視頻,閱讀網友分析的推理細節,然後加入討論,身臨其境地參與其中,恣意享受他人痛苦帶來的感官刺激。

  不知不覺中,我們理所應當地消費一個女孩的死亡,以此滿足自己的無聊、空虛和天馬行空的想像。除了獵奇和娛樂,我們很難再有其他情感,包括憐憫、悲傷和負罪感,因為許多新聞在大眾媒體或是社交網路上,最終都以娛樂的形式變成一場喧囂。這樣的後果很可能是,人們對暴戾的感觀容忍度越來越高,追逐更加刺激的影像,最後連生命也變成嬉笑怒罵的對象,忘卻了對它最基本的尊重。

  我們冷漠窺視著藍可兒在電梯裏的舉動,津津有味地旁觀一個生命的逝去。如果這一案件真的存在兇手,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並不一定比他多仁慈。因為通過新技術,我們也已經參與其中。

  我們還要拿藍可兒的死消費多久?(王晶晶)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