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縣”變“貧困縣”像數字遊戲

時間:2013-02-26 14:40   來源:新京報

  任何基於投機取巧的“跑”名分,都不可能成為支撐一個地區發展的內在力量。從“小康”身份“返貧”的戲劇轉變,折射出相關評比的制度漏洞。

  據《新京報》報道,在成為“小康縣”16年後,山西大同縣終於開始像鄰縣一樣,享受“貧困”的待遇。而據一名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負責人透露,一個貧困縣可能會獲得國家1億-2億的轉移支付。

  同樣一個縣,從“小康縣”到“貧困縣”。從這一名分的變遷,只能窺見基層政府在政績和爭奪外部資源等方面的考量與博弈,而難以準確反映那塊土地上民眾真切的生存狀態。

  按照權威統計數據記錄,早在1996年申報“小康”之時,大同縣的經濟實力也只是處於山西省東部縣份的中游,特別是,其財政收入嚴重收不抵支。那麼,它為什麼能夠成功晉級“小康縣”?主要原因是當時官員人為“提高”了各項經濟指標。有退休幹部就認為,當時小康縣的16個標準中,大同縣有些並不符合,但統計數據都“迎合了小康”。

  事實上,一些地方官員出於各種需要,隨意揉捏數據,並不特別令人意外。意外的是,上級相關部門也並沒有認真甄別這些報上來的數據。這樣,就為基層政府“跑”小康縣,留足了運作的空間。

  大同縣似乎從此就被綁上“小康縣”的戰車。官員們出於政績的考量,不斷加碼,而民眾只能在“小康”的榮譽下,一次次錯失外部扶持的機遇。比如,到2000年左右,隨著煤炭資源整合,大同縣源於煤炭的地方性稅收大幅減少,孰料,上報的統計數字卻連年上漲,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也年年被遞增。這樣的扭曲,只能使當地與真正的“小康”漸行漸遠。

  為了“奔小康”,一些地方在數據上“造富”;因為怕被摘掉貧困縣的帽子,一些地方又在統計數據裏“藏富”。但任何基於投機取巧的“跑”名分,來回折騰,都不可能成為支撐一個地區發展的內在力量。“小康”身份“返貧”的戲劇轉變,折射出相關評比的制度漏洞,同樣值得追問的是,誰來追究隨意揉捏當地發展數據的官員責任?(胡印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