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農村採訪時了解到,許多農民沒有見過鄉鎮領導,不知道現任鄉長、鎮長是何許人。一些村民小組的幹部去鄉鎮辦事找領導時,經常撲空。
這些問題的確存在,不過,作為鄉鎮幹部,筆者要為鄉鎮幹部説幾句公道話,公眾不能忽視了造成農民難見鄉鎮幹部現象的客觀原因,不應把所有板子都打在鄉鎮幹部身上。隨著撤鄉並鎮、精簡鄉鎮機關和鄉鎮幹部等農村綜合改革的開展,農村形勢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近距離地與農民群眾接觸、交流,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事。
首先,撤鄉並鎮改革後的鄉鎮面積更為廣闊,直接拉長了鄉鎮幹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的空間距離。以筆者工作的鄉鎮為例,人口7.6萬,下轄18個行政村,面積181平方公里,東西和南北距離都超過了20公里。在這樣的一個比較廣闊的範圍之內,要求鄉鎮幹部,尤其要求鄉鎮主要負責人像過去一樣經常地走村串戶已變得不太現實。
其次,鄉鎮公務員實行對全社會招考之後,打破了過去鄉鎮幹部本土化的固有格局,很多外縣、外市,甚至外省的人走上了鄉鎮公務員崗位。而他們不是住在城裏,就是住在鎮上,而且與當地群眾存在一定的心理隔膜,由此使得鄉鎮幹部失去了過去住在農村的鄉鎮幹部回家就能與農民群眾聊天的天然機會。
再者,隨著鄉鎮機構和精簡幹部改革的開展,鄉鎮面積雖然廣了,但是鄉鎮幹部數量比過去少了很多,因此,鄉鎮幹部只要去幹其他事或者下村,所在辦公室的大門就得鐵將軍把門,直接導致農民群眾到鄉鎮政府找領導辦事經常撲空,這一點與縣級以上窗口單位有很大不同。而農民群眾更願意看見、更願意尋找的是鄉鎮領導,他們分管的工作更多。
當然,毫無疑問,農民群眾難見鄉鎮幹部是個嚴重的問題,對鄉鎮工作特別是鄉鎮黨委、政府的群眾工作敲響了一記警鐘,必須引起鄉鎮幹部的高度重視。
筆者以為,首先,縣級以上部門給鄉鎮幹部減負,給予鄉鎮幹部更多的時間,少開會、少下來檢查,多讓鄉鎮幹部有時間下村。其次,改革鄉鎮幹部招考機制,鄉鎮公務員必須走本土化道路,應在本地戶籍人群中招考公務員,特別是加大從優秀村幹部中選拔鄉鎮公務員的力度。再者,加快鄉鎮體制改革,放權給普通鄉鎮幹部,讓工作業務量不重的普通鄉鎮幹部有權、有時間下村。(何勇 鄉鎮機關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