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拆,公安處境太尷尬

時間:2012-09-25 14:04   來源:法制日報

  遼寧省盤錦市興隆臺區一村民在一起佔地糾紛中死亡,《人民日報》記者從盤錦市政府獲悉,調查認定:民警接110齣警,並非警察參與徵地拆遷。出警後,遭王樹傑和家屬潑汽油、追砍。在王樹傑點燃衣服撲向民警時,受到威脅的民警開槍。針對這一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事件,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實地調查,並還原了事情的部分真相。

  這一事件各方的評論很多,網友對警察的指責尤其不客氣,“警察槍殺群眾”成為輿論一邊倒的一個重要理由。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新華社的調查中有這樣一段當事人的描述值得注意,處理類似事件警察往往成為弱勢,去年興隆臺就因為強拆,警察出警被拆遷戶砍成重傷,在此事中,一開始張研只帶了一名警察前往調解,沒想到一去就成為王家人攻擊的重點,無奈之下張研又叫了三名民警協助,可是衝突還是愈演愈烈。

  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簡單地把發生衝突的責任歸咎於民警是不公平的,當事人報案民警可以不出警嗎?“有警必接”是死規定,如果民警不出警,一旦發生血案大家是否還要把責任歸咎於民警呢?但是類似的事件民警出現場是有益於事態的平息,還是會激化矛盾呢?從盤錦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第二種結果。

  大家都知道,公安部在去年年初就有規定,“嚴禁公安民警參與徵地拆遷等非警務活動,對隨意動用警力參與強制拆遷造成嚴重後果的,嚴肅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這一規定態度明確、用詞強硬,絕不是隨便説説的,而是從很多經驗教訓中得來的。事實上,從甕安、孟連事件開始,公安機關就對民警參與處理此類事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這一規定就是反思的結果,其核心思想是慎用警力,要達到的效果就是和諧警民關係。

  事實上,當前包括強拆在內的很多社會矛盾,産生的原因十分複雜,涉及的各方利益也是糾結不清,絕不是公安單方面的力量可以解決的,公安民警在這些問題上衝在前面,打頭陣,不但不利於矛盾的化解,相反因為民警的特殊身份很可能會激化矛盾。從盤錦的拆遷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在王家一家人情緒激動的時候,警察的出現不但沒有使他們平息怒火,反而刺激了他們走向極端。所以,類似事件的處理只能通過各方協商、調解來解決,而絕不能輕易動用警力。

  公安部的規定在本質上是對公安民警的保護,也是對國家和政府公信力的維護,認真落實這一規定不僅是各地公安民警的職責,更是各級政府的職責。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公安民警願意去處理類似事件,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不能恪守權力的邊界,不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公安民警當成了“私人武裝”,動輒出動警力,把民警逼上了前線。

  再次回到盤錦強拆事件,公平地説,製造矛盾的不是公安,激化矛盾的也不是公安,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政績觀出了問題。這種執政理念和政績觀傷害了政府與人民的情感,衝擊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而公安民警在這個問題上成為了犧牲者,因為畢竟人死在了民警的槍下,群眾的不滿就會針對民警,那麼民警所做的一切和諧警民關係的努力都會付之東流。

  要改變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績觀,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財政”的思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從上到下的共識,需要尋找國家新的發展動力。而現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貫徹落實公安部的有關規定,讓規定成為民警的“護身符”,避免類似悲劇再次上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