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抗震救災,這份沉著來之不易

時間:2012-09-11 10:29   來源:工人日報

  上週五,雲南貴州交界發生的5.7級地震打破了週末的平靜。據中國民政部發佈的災情,截至9月9日10時,此次地震已造成81人死亡,821人受傷,70多萬人受災。

  相比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這一次的傷亡和損失並不那麼令人震撼,但每一個生命的戛然而止都令人嘆惋和遺憾,尤其是在這種無法預見的天災面前。

  從此次救災工作的整體來看,參與救援的各相關部門和人員該做什麼、怎麼做、由誰去做,顯得緊張而有序。地震發生,國家主席胡錦濤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有關方面迅速組織力量投入抗震救災,確保災區人民生命財産安全。溫家寶總理急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緊急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緊急調運救災帳篷、棉被和棉大衣;中央財政撥付雲南省地震救災和恢復重建資金10.5億元,用於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過渡性生活救助、向因災死亡人員家屬發放撫慰金及倒損住房恢復重建等;國土資源系統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派專家組趕赴現場,開展搶險救災和次生地質災害排查,加強預警監測;安監總局組織地震災區鄰近的23支礦山救援隊伍攜帶專業救援裝備投入救災工作;衛生部派出第一批專家組;民航總局要求全行業做好抗震救災運輸保障工作;相鄰地區的馳援也陸續到位。

  這一切,似曾相識。

  在經歷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之後,如何迅速有效救災,災難教給了我們很多。災難可怕,災難發生後無序、慌亂的救援更可怕。今天,在災難面前,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更多的從容和有序,各方各盡其力、各司其職,紛紛啟動應急預案,協調救援力量,這對於救助災區群眾、減少災區損失、穩定災區群眾情緒和秩序而言,意義重大。

  同樣,在災區,也不再是“等靠要”,而是全力以赴自救。居民用電已全部恢復,災區通訊已基本恢復到震前水準,災區菜價基本穩定……無論企業、個人,都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為救災盡著一份力。

  這份沉著來之不易,它得益於經歷多年曆次災害,我們所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與教訓。

  為了挽救更多生命、避免更大損失,我們應該認真總結每一次救災的經驗和教訓,使其成為一筆防災救災的財富,一筆社會管理的財富。

  具體到此次雲南昭通彝良的地震,比如,媒體報道稱,此次地震的遇難者多數是被石頭砸死,這是因為當地多為山區地形,且山勢陡峭,余震不斷導致山體落石的次生地質災害。那麼,針對不同的地勢地形,救災的預案和舉措是否該有不同?再比如,雲南地震局相關負責人在解釋震級不大,傷亡損失不小的問題時稱,當地一些房屋抗震性能偏弱,部分房屋基本沒有承重結構是重要原因之一。那麼,災區重建時顯然應該把房屋的承重能力、抗震效果作為首要因素考量。

  這次發生在雲南的地震對其他省份來説,同樣有值得反思和借鑒的東西。比如,同為山區的省份是否也該根據自己的地形地勢,做些有針對性的防災救災預案和準備?房屋承重能力不強的地區是否也該考慮採取措施加固房屋?

  珍惜我們從災害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並且在實踐中,一步步完善我們的救災防災體系。只有這樣,在不可預知的災難降臨之時,我們才能更多一份從容,更多一份生機,更少一份損失與痛苦。

  災難隨時都會再來,我們最應該做的,是竭盡全力把防災救災網織得更密,把災難可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