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起薪不如農民工”該反思什麼

時間:2012-07-30 08:51   來源:羊城晚報

  有關大學生就業與收入的數據再度引發人們關注:清華大學研究機構披露,2011年大學應屆畢業生69%起薪不到2000元。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首次突破2000元大關,達2049元。(7月26日《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與農民工的收入對比,近幾年有過多次。去年就有報道披露,陜西一農民工吃驚發現,身為大學畢業的兒子每月工資還比不上自己。由此引發的輿論爭議很多,譬如,讀書究竟有沒有用?這種現象正常不正常?

  雖然大學生與農民工是不同的兩類人群,職業也沒有貴賤之分,但是,“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這一現象還是值得我們反思。在筆者看來,這一現象至少折射出中國大學教育與經濟現狀的某些弊病。

  大學應屆畢業生收入為何不如農民工?一個答案便是現行教育體制、教育模式與人才市場的需求脫節或矛盾。除職業教育學院之外,我們的大學教育究竟以學術研究為導向還是以市場為導向,定位一直不明確。如果像職業教育學院一樣定位明確——以市場為導向,相信大學生收入不會低,即使低於農民工也是暫時的;反之,如果大學仍以研究為導向,卻又向市場輸送常規畢業生,那麼,就有可能和市場需求始終錯位,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就很正常,甚至大學生畢業幾年後仍不如農民工。

  而且,目前大學是以行政為主導,而人才需求與待遇水準又是市場來主導,這本身就是矛盾。再加上很多大學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專業設置重復,導致大學畢業生競爭加劇,從而影響到收入水準。因此,筆者的建議有兩條:一是要以市場為導向鼓勵職業教育發展;二是明確大學定位或專業定位,讓一部分人從事學術研究,讓另一部分人進入市場。

  “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折射的經濟問題是,雖然我們喊了多年口號,要從製造大國向創造大國邁進,但事實上,這種狀況並未有根本改觀。大學生收入之所以不如農民工,原因之一就在於製造業是吸收就業的主要渠道,而製造業目前急需的是技術型工人或熟練工,而非普通的無任何專長的大學生。

  市場是檢驗急需人才的最好路徑。製造業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人才——實用型人才而非學歷型人才。目前的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大多是低端製造企業,這就造成了農民工比大學畢業生“吃香”。如果中國經濟仍然是低端製造業為主並吸收就業,那麼,工資待遇較高的創造型企業吸收就業的能力則很有限,便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的現實。(馮海寧)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