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子時代,被養老綁縛的憂慮與青春

時間:2012-07-18 08:50   來源:工人日報

  養老,如今困擾著未富先老的中國。

  最近的多種資訊顯示,不論是延遲退休還是養老金缺口,似乎都從經濟賬本的角度來考量著中國式養老。固然對政府來説,養老所需的資金的確是無法繞過去的坎兒,但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獨子養老問題,養老並非簡單的經濟問題。

  近日,央視播出了採訪“失獨者”的節目,節目最後,主持人説:“中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已經持續30餘年,它為中國的前行減少了人口爆炸的風險。但是它也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風險,失獨家庭正是如此,在這樣的家庭中幾大挑戰同時存在,養老、精神疾患、返貧等等,這些個體與家庭曾經為國分憂,國家也到了該為這樣的家庭分憂解難的時候。”

  央視這則報道的最後落腳點,放在了國家的責任與義務上。當年,數以億計的中國父母響應計劃生育號召,誕下惟一的孩子,將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近日有統計數字説,現有超過1000萬個獨生子女家庭遭遇喪子,造成2000萬名失獨父母。有失獨者説,中國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沒有孩子,就什麼都沒有了。當他們年老體衰,需要孩子照顧時,不僅孤立無援,甚至連養老院都進不去。他們的後半生,將於何處安放?

  失獨之痛應得到國家人性化的關懷,比如出臺失獨家庭的國家補償政策,建立專項扶助基金,為失獨家庭專門建立精神家園活動場所,解決失獨家庭老人在經濟、精神層面的實際困難等。但在獨子養老的時代,要分憂也絕非是單純經濟意義上的。失獨家庭除了經濟上可能出現的窘迫之外,更多的是心理層面的孤獨與創傷。

  其實,不僅僅是失獨者,更多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輩,如今都開始面對養老的問題。

  對獨子時代的父母來説,經濟的養老成了其次,關鍵是老來無依。並不是依靠誰,而是心靈沒有慰藉,而心靈的寂寞有時候更容易讓人崩潰。到了一定的時候,老人會和這個社會完全脫節,能夠起到連接作用的其實就是他們的子女,當失去了子女時,他們會覺得這個社會已經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那種無依感才最要命!

  獨子時代的父母,不想被人遺忘在塵世的角落。構建一個社會養老的文化與氛圍,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於是,現在他們只能拼命抓住兒女這個繩子。而對於獨生子女來説,成年之後的一些選擇,也不得不考慮父母養老所需的心理安慰。

  最近我也遇到這樣的難題,和女友糾結著是去距離她父母近的城市生活,還是去距離我父母近的城市生活。而有著戀土情節的雙方父母,都拼命地想把我們拉到他們一邊。

  前幾天,看到一篇為什麼中國缺少“晃蕩”的青春的文章。殊不知,獨子時代的青春並非個人所擁有,大學畢業之後的青春時代,所做的選擇也必須考慮父母的養老,其中也包括對愛情的追求。

  於是,在獨子時代,一個養老問題就綁縛了整整兩代人:上一代人的憂慮,我們這一代的青春。(馬想斌)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