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為花季少女的死負責

時間:2012-07-13 13:06   來源:西安晚報

  8日下午,一名13歲的女孩從青島市市南區一座商務樓的7樓跳下身亡。這個名叫孫正雯的女孩自殺前留下3頁遺書,稱因為不堪忍受父母長期的家暴,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個女孩還留有一頁遺囑,希望死後捐獻遺體,“能捐的都捐了”。(7月11日《西安晚報》)

  樂觀而又極富愛心的孫正雯因為父母長期施于家暴,用極端的方式結束了生命,離開了這個“充滿愛與恨的世界”,讓人扼腕嘆息,也讓人憤憤不已,更引發我們的反思:誰是兇手,到底誰該為花季少女的死負責?

  毋庸置疑,孩子的父母是導致女孩走上絕路的直接兇手。我們推測,孫正雯的父母也一定是愛孩子的,也是望女成鳳,希望女兒有出息的:一來女兒有個好的人生,二來自己有所寄託,有“臉面”。問題是愛的方式不對,或者説愛的表達方式不對,從相關資訊我們知道,孩子交筆友會引來暴打,孩子累了想休息也引來暴打,孩子成績不好更會招來暴打。一句話,父母太過崇拜棍棒的威力,愛孩子的方式就是施暴,施暴是其養育、教育孩子的唯一法寶。

  虎毒尚不食子,只會用暴力教育孩子,這是父母的無知和悲哀。即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仍然樂觀,仍然富有愛心,“能捐的都捐了”,這讓我們心疼,我們真該思考一下,為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去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到底應該如何去愛孩子,教育孩子,而不要將我們對孩子的愛,變成對孩子的折磨和摧殘?

  其次,教育工作者對孩子的死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從小處説,老師已經了解到孩子在家裏的遭遇,並且也“警告”了孩子的父母。現在看,僅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夠。如果再用些心,多與學生交流,多同家長溝通,深入了解,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從大處講,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成為教師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受此影響,教師更多地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學生成績的提高上了,沒有或者少有時間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等其他情況。這一方面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扭曲了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質在於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培養有益於社會的人。傳道、授業、解惑是為人師者的天職。只看成績,分數至上,只會抹殺學生的天性,遏制學生的潛能,甚至間接“謀殺”了學生。

  再者,社會大環境是孩子殞命的無形推手。家庭、學校和社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三個不同層面的環境,社會是其成長的土壤。價值觀的多元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價值觀的錯位和扭曲則會孕育出怪胎甚至是毒瘤。對成功的偏頗理解,對人才的狹隘評判,使社會這一土壤缺少了許多“養分”。教育制度的改革不盡如人意,教育評價體系的不盡科學,難免讓教育工作者徬徨迷失,難免讓家長在子女教育上“走形”甚至“失態”。另外,從法律層面講,針對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法律、法規尚待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規在施行中還存在許多難題,這種局面,無疑難以編織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保護網”。

  花季少女的絕望選擇,再次警醒我們:是該面對現實,深刻檢討尚且存在的諸多問題,讓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起來,好好呵護我們的“未來”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