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老齡化挑戰需要綜合考量

時間:2012-07-03 13:39   來源:山西晚報

  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討會上,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何平稱,建議中國從2016年實行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並每兩年延長1歲退休年齡,到2045年不論男女退休年齡均為65歲。有專家表示,提高退休年齡的目的是為了緩解勞動力總量減少的速度。

  緩解勞動力總量減少速度是一種含蓄的表達方式,更直接的表述還是“延遲領取養老金”。2010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回答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提問時曾指出,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在養老這個最普遍的社會倫理問題上,就經濟談經濟,不僅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也缺乏現代經濟學應有的高度和智慧。

  不可否認人口老齡化帶來了挑戰,然而,提到應對老齡化挑戰,先想到把重心放在提高退休年齡上,把千斤重擔“一頭沉”地丟給了臨近退休的老人們,這種“單挑”老人的做法,顯失社會公平,也無助於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難題。

  這首先於現代文明的倫理原則不符。辛苦忙碌一輩子之後,在適當的年齡退休,靠領取養老金安度晚年,是勞動者神聖不可侵犯的基本權利,是社會和國家應盡的法定義務和倫理責任,也是社會延續、發展、繁榮的基本規律和法則。大幅提高退休年齡的設想,卻與這個樸素的基本原則明顯衝突。暫且不論今後的狀況如何變化,按照當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3.5歲的標準推算,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後,一般退休老人領取養老金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于老人們是勉強的“超期服役”,于社會則是推卸了一部分反哺和贍養老人的義務。

  其次也于社會運作的實踐操作不合。即便法律可以規定理論上的延遲退休,但卻無法強制要求企業聘用老人上崗。從當前的職場崗位設置來看,我國多數勞動者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而推行60歲以後退休制度,除去公務員、事業單位的老人可以自動延續就業,年老體弱的體力勞動者多數會面臨無班可上的局面,即使是所謂的白領專業人士恐怕也難以倖免。這一邊是沒有工作可幹,那一邊還沒到退休年齡,這種兩頭落空的生存危機怎麼解決?

  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必須統籌考慮。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實質,是人口出生率的不斷降低。在人口總體規模已經得到比較合理控制的前提下,既然已經預期到人口年齡結構的不利轉折,那就不妨考慮許多專家所呼籲的建議,通過審慎、科學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以適度調整人口出生率延緩人口老齡化速度,避免人口年齡結構的“硬著陸”。

  同時,養老金制度也要大力實施“開源節流”的改革,切實化解社會養老壓力的累積和加劇。在“開源”的一面,財政在養老投入上應該承擔起更多的民生責任,企業也應該在養老支出上更多地反哺員工和社會;在“節流”的一面,既然養老支出壓力加大,全社會都要共克時艱,要通過實行養老制度“一元制”,讓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退休員工“讓渡”偏高的退休金給企業員工。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其中需要應對的挑戰很複雜、很艱巨,但是,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虛心借鑒、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真正做到超前預見、科學謀劃、通盤考慮、真抓實幹,我們一定能夠找到一條社會科學發展、百姓養老無憂的陽光大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