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與普通人

時間:2012-06-05 10:56   來源:錢江晚報

  和平年代,幾乎沒有人會時刻準備著要當英雄——因為時勢造英雄,而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必然可以將大部分對人對社會的潛在傷害,消彌在完整的法律和保障體系中。無法英雄輩出,並非社會之哀,而是社會之幸。

  所以英雄往往是以一種突如其來的方式,切入我們的眼簾,一如吳斌。假如可以,我想不止是吳斌的親友,所有人都寧願少一個英雄,也不願出現那塊劣質的剎車輪轂,奪去一條年輕的生命。我們寧願他普通地活著,每天輕吻過他的愛人後去上班,然後在黃昏時樂呵呵地出現在家人面前,大叫一聲“餓了,今天吃什麼呀”——這也是他在成為英雄前,生活中最頻繁的一些鏡頭。

  有人説吳斌只是履行了其作為一個公交司機的職責,遵循了一個行業的行為規範而已。這話某種意義上來説也沒錯,只是他忽略了吳斌所處的特殊環境,看過視頻的人都會感同身受,那猶如電影特效般擊碎玻璃深入體內的沉重鐵片,會給人帶來怎麼樣的痛苦,而他隨後一絲不茍進行的動作,又需要多強的意志和精神力支撐。

  英雄本就出自普通人,褪去他在一剎那迸發出的光華,他的精神內核可能質樸無華,或是人性之善,或是職業精神。但英雄是有其特質的,這種特質,其一是堅定不移的信念,無論是人性或是職業精神、道德素養,他們都能深烙於心底,永恒不變;其二是有公心,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挺身而出,更不可能成為英雄。假如吳斌只關切自己的痛楚和傷情,心中卻無乘客的安危考慮,僅憑本能他可以完成那一系列的操作嗎?

  這樣的精神內核,因其樸素和貼近,恰恰最能打動人,每個人都能從中照見自己的內心,在靈魂深處接受一次震蕩和洗禮。我們會發現自己與英雄其實很近,但我們也會發現自己與英雄其實很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