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得只剩證書,“獎癡”何止是一個杜老師

時間:2012-05-18 14: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50歲的杜偉新是廣東肇慶市德慶縣一名普通鄉村教師,17年省吃儉用,傾盡十多萬元的畢生積蓄,換來200多個各種證書,被稱為獎癡,窮得只剩下證書。(《廣州日報》5月16日)

  這名理科生出身的教師有著詩人情懷,發表過不少詩歌,因此與“獲獎”結下不解之緣。那些獎項的套路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作品入圍”“傑出人物”之類,有花錢的,也有貨真價實的。惟一不同的是,對從天而降的獎項,多數人可能會一笑置之,或偶爾受之,杜偉新則是來者不拒,悉數收入囊中。你説他樂在其中,以此為精神寄託也好,或是為了被人誇讚的虛榮也罷,如此持續成癮成魔,工作荒廢,從重點中學到普通中學,再到鎮中心小學,再到農村小學,生活也日益窘迫,以致母親患上癌症,都難以盡力,不免令人喟嘆。

  杜偉新的故事看上去似一則寓言,離奇得不合常理卻又在現實中能找到影子,各行各業都有為沽名釣譽無所不用其極的存在,尤其是熱衷於獲取獎項光環的政府部門與官員不在少數。2006年至2009年期間,全國共清查出各種評比達標表彰項目148405個,總撤銷率為97.16%。如此數量龐大的評比達標表彰項目以及如此高的總撤銷率,令人吃驚,這些獎項又被誰拿去了?當然是跟杜偉新一樣有著獲獎愛好的政府部門,成為終端的接盤者。所不同的是,杜偉新是花自己的錢為個人形象貼金,那些獎也沒有實際作用,付出的代價係“自作自受”;來自公權力的各類評比表彰,則是拿納稅人的錢與民生福祉,為領導的政績賞臉,能換來實際的獎勵升遷,得好處的是利益集團,損害的卻是包括杜偉新在內的普羅大眾的公共利益。

  杜偉新身上見證的是針對個人的評獎氾濫之痛,他為獲獎所迷所累付出的是個體代價,相較之下,那些針對政府部門的亂設獎項危害更大。做得低級一點的,為創衛關閉店舖逃避檢查,或是要求所有臨街單位和門店統一擺置鮮花迎接檢查,斥資給沿街樓層搞“穿衣戴帽”;高級一點的,動輒以億數的重金搞大樹進城衝刺綠化率,或是亮化工程、建廣場樓堂館所之類的花架子工程;巧妙一點的則是將形象工程化于無形,以打造“某某城市”“某某之鄉”的名義,堂而皇之規劃幾百億的大手筆不在話下。

  這不,雲南貧困縣富源剛剛叫停了一項千萬元的“唱響富源”演唱會以及“謀略富源”、“品味富源”活動,類似這樣的主題活動近年也較熱門。而不管是富源還是別的地方,很多時候,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口號,打出什麼樣的牌子,骨子裏都是想叫響、唱響領導政績,這擦亮那擦亮,無非擦亮領導的前程,所做的都是為了一個“獎”——顯示一項政績來獲得上級的獎賞,至於要花多少錢離民生有多遠,會不會弄得群眾的生計都有問題,則不是他們所考量的,甚至是不計成本的。

  利用發獎來撈錢牟利,利用獲獎來博取名聲頭銜撈取政治資本,已是浮躁社會中的病態利益鏈。于杜偉新或是真成獎癡,欲罷不能,純樸得可愛,而一些政府部門的評比中,頒獎與領獎的,卻是假癡,明知是忽悠卻樂得你好我好,被群眾譏為“糊獎”“唬獎”,為世人所深痛惡絕。杜偉新現象不僅是他個人的荒誕,更是這個社會評價體系圖虛名輕實際的荒唐與悲哀。所以,莫笑杜偉新癡,誰解臉面工程政績工程的誘人滋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