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恐婚族”,應學會自我調節

時間:2012-04-09 09:34   來源:中國網

  日前,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與百合網聯合發佈的《廣州市婚戀狀況調查報告》,對廣州1622名單身人士的擇偶觀、戀愛觀、婚姻觀進行了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逾三成廣州女性“恐婚”, 比“恐婚男”多一成。令她們糾結的是:“我付出了我的所有,卻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我看不到婚姻可以帶給我的幸福。”(4月8日《廣州日報》)

  對於“恐婚”一詞我們並不陌生,《廣州市婚戀狀況調查報告》驗證了“恐婚”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之前,恐婚多數發生在男性身上;現在,這種社會心理也在女性身上蔓延。不少人為之惴惴不安,其實,過分擔憂是沒有必要的。無論是男性恐婚還是女性恐婚,都是青年一代對當前社會變革的適應性反應。

  當前社會,因為經濟的變革,帶來了文化、傳統、道德等各個領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加劇了年輕一代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和人生信念的改變,造成了他們對每一個能危及婚姻安全因素的不安。這就是女性“恐婚”的根源。任何疏解女性“恐婚族”之惑?竊以為,除了需要政府機構和社會組織通過輿論引導和社會工作,重塑新時代的社會觀念之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恐婚的女性在觀念是做好自我調節。

  調查顯示,女性恐婚的三大原因是害怕承擔家庭責任、離婚率太高、害怕失去自由。可見,很大程度上,女性恐婚源自於怕擔責。女性過慣了自由的社會,怕結婚帶來這樣那樣的約束。但是,結婚是絕大多數人要面對的現實,年輕女性必須做好自己的心理調解,勇於擔責,要知道,婚姻的取捨和家庭的續存也是一種社會責任;很多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當然是一種偏見,如果雙方全身心地投入,並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婚姻可以是愛情的昇華和延續,離婚的危險也就蕩然無存;説到自由,自由和約束是相對的。組建了家庭,或許會失去部分自由,但也能收穫單身所無法獲得的快樂。

  婚姻家庭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基石。恐婚畢竟是一種消極因素,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解鈴還須繫鈴人,無論是男孩還是女性,都該學會自我調節,緩解“恐婚”壓力。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