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為近日談論熱點。對此,北京市殯葬協會副會長姜曉剛回應,北京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他認為,我國應當出臺殯葬法規範殯葬行為,同時破除殯葬舊習(4月4日《京華時報》)。
就目前的情況,“政府如果保障每人的墓地都至少1平方米,不出幾年,北京就成墳場了”,這個道理誰都懂。先人不跟後人爭土地,破除殯葬舊習,提倡殯葬新風,這個道理也都懂。可如果説這是一種道德甚至是一種強制性的責任,那應該是所有人遵守,而不是只有部分人遵守,更不能演變成只有窮人遵守。
“不患寡而患不均”,身前如此,身後同樣如是。姜曉剛稱,北京市民政部門開展了“零百千萬”工程,即“零消費骨灰海撒、百元骨灰盒、千元殯儀服務、萬元骨灰安置”,可不被市民接受。再加一點“可是”,如果所有人逝去後,只有骨灰海撒和骨灰墻的選擇,那還會不被市民接受嗎?現在的事實是,身前不平等,身後也不平等。身前住豪宅的人,身後也住“豪宅”,這些人家不僅有著超大的墓地,而且風水上佳,設施豪華。這一情況下,怎麼能責怪市民“不領情”,挑大小、挑風水呢?
“死不起”的背後還有公平問題。正是因為市場上存在多種墓地,而且這些墓地完全由身前的財富和地位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撩撥了民心。人們無法接受“身前不平等”,同樣也不能接受“身後不平等”。公平問題不解決,就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加劇社會斷裂。所謂殯葬改革、移風易俗,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或許現在還沒有能力解決“身前公平”問題,但在“身後公平”上卻應該率先做到。人從出生到死亡,一生經歷了太多不公平,讓他們在生之時死之際,享受國家提供、相對公平的基本保障,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從這個意義上説,墓地不應該市場化,而應該彰顯國家的善意,發揮國家的力量,提供大致相當、能讓大多數人接受的墓地。當公平問題解決了,墓地不會有太大的貧富差距,那麼殯葬改革、移風易俗也就變得相對簡單了。這才是解決“活在北京、葬在河北”現象的一條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