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有了虔誠之心就好

時間:2012-04-01 13:17   來源:光明網

  清明將至,人們紛紛祭祀先祖,寄託哀思。但也有不少人身處外地或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回鄉掃墓祭拜。一些商家便瞅準這一商機,推出“代理掃墓”業務,只要僱主花錢,就能提供相應祭掃服務。記者採訪得知,一些代理掃墓機構報出的服務價格最高達到兩萬元,並可提供代哭服務,哭10分鐘,收費300元。此舉引發熱議。(2012年3月30日星辰線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婦孺皆知的唐詩形象地描述了古時清明的哀思細雨。時下,清明祭掃已經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一個載體,清明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僅次於春節和中秋的一個重要節日,成為國人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裏最為重視的一個日子。2008年,我國更是將“清明節”規定為法定節假日。

  據傳,清明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被民間仿傚,歷代沿襲,最終成為一個民族的風俗和重要節日。毫無疑義,懷念故人、祭祀祖先是為節日要旨,慎終追遠、寄託哀思最需虔誠表達。因此,掃墓和祭拜亡人,虔誠之心無論如何應該擺在第一位。

  可以説,不論何種祭奠方式,只要祭掃者帶著虔誠之心,就一切皆好。筆者認為,虔誠無需故作嚴肅,也並非不可變通。古時候,一樣有遠離家鄉的人,他們在清明或祖先忌日就選擇“燒包袱”這樣的方式來遙祭祖先。即使近現代社會,親友間也常有“代到父母墳前磕頭燒紙”之類的代祭託付。可見,遙祭和代祭並非什麼新鮮事。掃墓只是一種表達感情的形式,古時的遙祭和代祭在本質上就是“代理掃墓”,不失虔誠的孝心表達一樣讓人感懷。

  毋庸諱言,當下國人面臨著一大現實困境,讓部分人難以親力親為“慎終追遠”。多少人為了生活好一點,離鄉背井,遠離祖先的安息之地,成為打工一族。現在,雖然有清明三天小長假,但真要讓出門在外闖蕩的人都能親自到祖先墓前祭掃一番,恐怕又會造就另一個“交通奇觀”。“明月千里寄哀思”。面對遠離故土這一暫時無法改變的現實,採用“網上掃墓”之類的遙祭,或者請人“代理掃墓”,不失為一種傳承虔誠的創新。如其説“代理掃墓”和“網上掃墓”是標新立異或嘩眾取寵,不如説這是生活無奈之下的明智之選。

  因為敬畏所以虔誠。清明祭掃變得越來越精神化,越來越內心化,祭掃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反映著時代的進步。古語説:“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道家也講:“頭頂三尺有神靈。”就是要人們常懷敬畏之心。清明這樣的民間祭祀活動無疑可以培養人們對超自然力的敬畏之情,一方面,在對祖先和神靈的敬畏之中,祖先和神靈的尊嚴、宗教秩序就建立起來了;另一方面,祭祀中神靈對人的要求——“誠實不欺”也引申到人與人之間的現實交往中,人的美德獲得了宗教方面的支援,從而可以更好地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説,只要保有虔誠之心,無論何種形式的祭掃,人們都不應該過分指責,至少不能一棒子打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