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善美”更有震撼意義

時間:2012-03-26 10:53   來源:千龍網

  據報道,寒風、雨夜、接連摔倒、昏迷……24日淩晨1點30分前,56歲的保安郭雅民為了去火車站接朋友接連遭遇不順。但1點30分之後,兩名女大學生趕來將郭師傅扶起,直到他甦醒才離開,又讓郭師傅感到了溫暖。“她們一直問我有沒有事,需不需要去醫院。”郭師傅告訴記者,“我從她們談話中判斷她們是大學生,但我問她們叫什麼,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她們都不説!”“現在的人都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兩個陌生人能冒著這麼大的雨關心我,真的讓我感到很溫暖,我想找到她們再當面感謝一下。”

  當兩位女學生認真完成這一系列的愛心動作時,是完全出於一種本性、公心,沒有任何的功利色彩。這是一種美好的善美品質,它如溪水般靜靜流淌而出,給自我帶來安靜和恬淡,更給社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精神推動和美德感染。這種境界,我稱之為“寂靜的善美”,因為無聲,所以震撼人心;因為寂靜,所以韻味別致。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將一種美好行動落實到行動中的時候,雖然沒有任何驅動,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改善和推動我們,讓我們內心非常愉悅,行為更加坦蕩。雖然身在俗世,精神境界、思維意識,卻已經昇華到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地方,那就是精神的福地,幸福的殿堂。“善有善報”已經被證明具有科學道理。所以,“寂靜的善美”中的女學生,肯定能得到無盡的精神舒暢和自在快樂。在踐行樂善好施的行為方面,她們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當下,美德和高尚精神已經被提升到了“快樂慈善”的層面,做好事被認為也是在改善心境、積累快樂,但是,真正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還真不多。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善美行為,一些人還存在一定的功利動機、“投機”意識,總想將慈善行為做得轟轟烈烈,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市場和利潤回報,總想在善美行為中,得到物質化效應。這些行為雖然客觀上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但有時也會損害善美精神的完整性,並對他人造成誤導。相較之下,筆者認為,“寂靜的善美”更具有特殊的時代內涵,給我們樹立了行動和改善的方向:摒棄物欲、靠攏寂靜;摒棄榨取、靠攏淡泊。

  成為榜樣的不一定就是轟轟烈烈的大人物,那些微不足道的堅守,更有人性穿透力和震撼力,更值得敬仰和效倣。為了讓社會得到慈善和善美效應,我們應該努力倡導和踐行“寂靜的善美”,讓內在的善美激情得到無聲和自然的釋放,讓釋放善美成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催化,讓“好人性格”成為更多公民性格,我們的精神發展、心靈發展,就能更上一層樓。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