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最年輕教授”,最應關注成長

時間:2012-03-23 09:46   來源:光明日報

  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20日宣佈,破格聘任攻克國際數學難題的在校學生劉路為該校正教授級研究員,享受教授待遇,並提供100萬元獎金。在媒體報道中,22歲的劉路被冠以“小陳景潤”、“數學奇才”等眾多名號,成為湖南乃至全國“最年輕的教授”。 

  近年來,破格選拔年輕人才的社會呼聲很高,落實到制度和實踐層面,很多地方和部門也是動作頻頻。北大、清華等名校高考自主招生搞得紅紅火火,為偏才、怪才打開升學通道;而在政界和學界,大膽任用年輕人才也讓用人風氣為之一新。從工作半年即被提拔為副縣級幹部的焦三牛,到湖南大學28歲的年輕教授鄧露,年輕面孔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説,這些“破格”舉措為年輕人才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 

  人們常説,“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與人之間智力稟賦有差異,個人付出和努力不一樣,學識水準也就不一樣。和年長者比起來,年輕人才儘管經驗不足,但就創新能力來説,卻可能更勝一籌。美國“創新明星”比爾蓋茨,大學階段就表現出驚人的創造力。反觀國內過去那種論資排輩、熬年頭式的人才選拔機制,不僅壓抑了年輕人才的成長,也阻礙了創新能力的提升。用人機制鐵板一塊,往往導致工作開展的動力不足。 

  一些地方儘管重視選拔和任用年輕人才,但在方式方法上卻過於簡單。有的單位一味以職位頭銜、物質獎金作為條件,殊不知對年輕人來説,信任和事業比什麼都重要;一些新聞媒體熱衷於蒐集破格等資訊,熱衷於猜測年輕人的背景。須知,年輕人衝破論資排輩的樊籬很不容易,對年輕人才的選拔重用要滿腔熱情,既要大膽又要謹慎。 

  選拔和任用年輕人才,一定要多想想是否有助於他們取得更大的成績,是否有利於他們發揮更大的創造力,從而盡可能地減少干擾他們成長的外部因素,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適當的職務和物質獎勵固然重要,但幫他們挑選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他們營造更加便利的學習研究環境,顯然更加重要。否則,年輕人才一旦陷入浮躁的功利思維,舍本逐末,難免重現“傷仲永”式的悲情隱喻。當然,思想保守,動輒猜測是什麼“二代”,也無法形成年輕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當前,我國正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正在有序推進。年輕人才是一筆寶貴的國家財富,用人單位對於如何識人、用人、育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和長遠的考量。畢竟,對年輕人才而言,加快成長仍然最為關鍵。(周繼堅)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