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市場“活水”解醫患供求之困

時間:2012-03-23 08:29   來源:廣州日報
  據媒體報道,首都兒科研究所200名醫生,一年需要接待189萬患者,供需矛盾緊張狀況令人難以想像。

  以建立普遍醫療社會保障體系為標誌的醫療體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央及地方政府巨大的財政投入,為建立全覆蓋醫療保障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但與這項改革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全國主要城市的醫療機構仍然人滿為患。

  針對主要城市的醫療機構人滿為患的情況,有學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醫療服務領域財政投入不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加大兒科醫師的培訓工作。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當前我國醫療領域出現的最大問題在於,改革的思維方式存在誤區。政府加大投入進行醫療覆蓋,卻仍沒有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因而出現了資源配置不均衡、收入分配苦樂不均的現象。

  筆者認為,解決問題,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政府在完善我國醫療服務市場方面不能包辦一切,必須把普遍的醫療社會服務與市場化的醫療服務區分開來,建立多層次的醫療服務保障體系。建立普遍的醫療社會服務體系是政府的職責。但這項改革並不排斥市場的作用,相反,政府應千方百計鼓勵執業醫師依照法律規定通過競爭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從傳統的計劃配置資源到市場取向的改革,我國的醫療服務保障體系改革走得並不順利。根本出路就在於,明確政府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保障的職責,充分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通過競爭建立資源相對均衡的醫療服務市場。
 
  其次,必須徹底改變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屬地管理的原則,通過修改執業醫師法,允許執業醫師在法律的引導下從事跨區域的醫療服務活動。

  充分發揮執業醫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我國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解決我國在某些領域醫療資源配置嚴重失衡所帶來的問題。北京市的醫療服務水準普遍較高,這就導致大批患者到北京尋醫問藥。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放開中國的醫療服務市場,讓更多的執業醫師在法律的引導下到北京開展醫療服務,以自己的優質服務贏得客戶的信賴。
 
  最後,必須在確保醫療服務品質不斷提高的前提下,進一步放開我國的醫療服務市場,允許更多的外資企業和執業醫師到中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與此同時,醫療行政管理部門應當進一步降低個人從事醫療服務的門檻,讓更多醫護專業畢業生從事個體醫療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居民醫療服務的需要。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