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遇冷”帶來的磨合問題

時間:2012-03-22 09:51   來源:武漢晚報

  昨日的武漢晚報報道,武漢市首批公租房最近“付諸實施”,但市民反應出人意料,899套房子僅租出去了210套,每個月政府需要為空出來的房子付50萬租金。

  公租房遇冷,實際上反映的是政府保障房政策與民生現實的磨合過程。

  目前,在武漢保障房體系中,如果分為上中下三層的話,最下面的是廉租房,優惠幅度最大,但門檻最高——較低收入群體,家庭每人平均收入不超過600元。中間是公租房,優惠幅度次之,門檻也成反比——低收入群體,家庭每人平均收入不超過1500元,上面是經適房——涉及産權問題,門檻相應也降低。

  是的,從門檻來説,年度每人平均月收入1500元,意味著一個收入4500元的三口之家有資格申請,房租加物業水電一般在900元左右,比例約為20%,一般家庭能夠承受,這也是公租房作為保障房的意義所在。也應當説,整個保障房體系是幫助低收入群體實現基本生存的重要支撐。

  但是,理論在與實際接軌的時候,常常會出現磨合的問題。低收入群體的形態各種各樣,保障房有沒有更靈活的政策和實施形式來與之對應呢?

  以洪山公租房遇冷為例,為何寬敞的公租房沒有人住?算一算新聞中退休彭女士的支出結構就知道,房租水電佔了月收入近70%,這種結構想必彭女士難以長期維繫。

  再比如,可以比較一下公租房和廉租房,公租房的門檻是1500元,廉租房的門檻是600元,但廉租房的房租不足百元,而公租房除去補助也接近900元,兩廂比較,大約也是公租房遇冷的原因之一。

  在整個保障房體系中,最重要的兩點,一是公平,二是合理。合理,既包括每一種保障方式,對所適應人群的人性化迎合,也包括幾種保障方式之間的無縫對接。以遇冷的公租房為例,門檻與優惠的比例是不是還需要再調整?還有沒有其他方式“按需公租”,而不需要政府租房空待?再者,能不能考慮CPI和工資的波動性,為門檻設一個“浮動範圍”?

  最近新聞還報道過一個老人,去年他符合了經適房申購條件,他申請了,並幸運的搖上了,但到了今年要認購的時候,他的工資漲了100多塊錢,於是他即將實現的住房夢破滅了。

  新車上路要磨合,新船下水要適航,因為是首批公租房,在投放使用初期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所難免。但是,正因為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才能給我們提供經驗,提供思路,更好的完善保障房政策,使它更加人性化,更有針對性,更飽滿地為低收入群體服務。(魯珊)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