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飯”之死呼喚更多“微關愛”

時間:2012-03-21 11:30   來源:大眾網

  3月18日上午10點,一個名為“走飯”的女大學生通過預設微博的方式,宣佈自己因患有抑鬱症而自殺,“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此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據消息稱,“走飯”是南京金陵科技學院的大四在讀本科生王珊珊。一條看似戲言的微博,一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留給人們的不僅是惋惜和遺憾,還有一些待解之謎。(3月20日《揚子晚報》)

  如今,這種因患上抑鬱症而自殺的事件時常上演,其中,有些年輕人自殺前往往通過部落格或微博發佈自己要輕生的消息,這顯然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每每發生這樣的社會事件,我們總會不約而同地質問父母、學校等對自殺者的關愛不夠,對當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干預工作進行鞭撻,然而,從實際情況看,這些質問和鞭撻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只能不斷放大事件的消極影響。

  生命逝去不能挽回,讓依然活著的“走飯”們繼續樂觀前行,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怎樣才能挽救抑鬱症患者呢?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自殺中50%~70%是抑鬱症患者。這些自殺者,大都在平時生活中沒有什麼徵兆,人際關係也很好,就像“走飯”,但這正是心理癥結所在,即沮喪、悲觀的負面情緒找不到出口,自己一個人長時間悶著,就像不斷加溫的高壓鍋一樣,隨時都會産生輕生的念頭。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負面的情緒也是一種能量,只要及時進行合理的疏導、釋放、排解,就能轉化為一種動力。如心理學家李子勳所説,“為情緒找到良好的出口,你會驚喜的發現,心靈下載了最新的版本!”因此,我們在呼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重視抑鬱症之餘,更應多一些“微關愛”,呼籲大家從關心身邊的親人、朋友開始,平時多一些問候,多一些傾聽,一旦發現對方有解不開的心結,或是存在心理障礙,應通過社會上的一些渠道幫助他們走出來,比如,警方 、媒體、婦聯、社區部門、公益心理諮詢機構等,如果“走飯”的微博能夠早一些引起家人或同學的注意,説不定這出悲劇就能避免。(鐘倩)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