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環境 建設幸福農村

時間:2012-03-19 09:17   來源:人民網

  人居環境是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依託。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幸福農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農藥、化肥施用量增加導致部分地區水源受到污染,農村居民飲水品質和衛生狀況難以保障;缺少垃圾處理系統和完整的排污系統,垃圾糞便得不到及時、合理的處理,不僅影響村容村貌,而且容易造成疾病的傳播;隨著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禽畜養殖業從農戶分散養殖轉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禽畜糞便污染面明顯擴大,對農民身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一些污染大的企業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存在污水、廢氣、粉塵、廢渣隨意排放現象,嚴重污染農村環境;偏遠農村交通設施落後,不利於農業機械的推廣和農産品的銷售運輸;一些農村文化、體育、娛樂、休閒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開展的文化活動有限,農民文化生活貧乏;等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應針對這些突出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發展縣域經濟,改善農村經濟基礎。農村人居環境落後,是城鄉發展差距在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上的集中體現,基礎性的原因是農村經濟發展落後。因此,應積極發展縣域經濟,大力扶持農村二、三産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穩步持續增收。同時,注重把發展經濟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結合起來,提高農民生活品質。

  嚴格控制污染企業準入,保護農村自然環境。在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些農村承接了污染較大的産業轉移。這雖然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民增收,但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破壞了農村和農業生態系統。因此,在接受産業轉移時,地方政府應嚴格控制污染企業準入,切實保護農村自然環境。

  發展迴圈經濟,實施農村清潔衛生工程。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實施農業生態工程,加快發展迴圈經濟;改變農民生活方式,鼓勵農民用電、用煤氣,減少木草等燃料的使用,提高農村環境品質;對農村生活污水、禽畜糞便和生産、生活垃圾逐步進行集中無害化處理,以防止對環境的污染。政府有關部門可積極推廣秸稈發電,還可出面聯繫將秸稈賣給造紙廠、養牛場,把迴圈經濟的理念融入農村生産生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良性迴圈。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大公共財政投入,重點解決飲水、修路、用電、防災、生活能源等直接關係農民生産生活而農民自身很難解決的問題。建立多元投入機制,發揮農民企業家建設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農村居民精神生活需求。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的主體是農民。因此,應在搞好村莊規劃、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農民維護農村環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促使農民群眾養成講衛生、愛乾淨的良好生活習慣。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