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新學期伊始,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傳來一則引人熱議的消息:本學期擬取消沿用數十年的三好學生評選制度,用“10+N+1”的新評價標準取而代之。該校期望以此擺脫評選三好學生的條條框框,使評獎評優更加公平、公正。目前,學校正在討論具體實施方案,即將送西城區教委審批。
三好學生制度始於1982年。當年5月5日,教育部和團中央聯合公佈了《關於在中學生中評選三好學生的試行辦法》,規定三好學生的標準是: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這一文件還明確指出,“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可採取適當辦法對小學和初中的三好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時予以優先錄取。高中的三好學生,報考高等學校時,按高等學校招生的規定優先錄取。”隨後,我國在中小學正式建立起三好學生評選制度。
應該説,30年來,“三好學生”這一制度充分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育人標準,客觀上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發展。公平、公正的三好學生評選,確實能夠評選出素質全面的學生,併為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三好學生”作為學校獎勵先進的一個辦法,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上進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確實有積極意義。
然而近些年來,三好學生評選不公平、不公正甚至被功利化的新聞屢見報端,引起了廣泛討論。從目前的操作情況來看,三好學生評選確實存在明顯弊端:一是限定比例,二是與升學掛鉤,三是評選不透明,越來越有變味之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早在2008年就大聲疾呼停止評選三好學生,因為它會過早地給孩子貼上“好學生”與“壞學生”的標簽,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事實上,廢除三好學生評選的聲音早就有之,北京實驗二小也不是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學校。上海市從2006年起,將三好學生中考加分減半。從2005年起,湖北省就將三好學生只作為一個純粹的榮譽稱號,一律與升學脫鉤。這一做法受到許多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歡迎。支援者認為,將三好學生榮譽稱號與升學脫鉤,不是否定三好學生的激勵意義和榜樣價值,而是減少評選的功利性,使這項榮譽變得更加純凈,同時可以使升學考試更加公正、公平。
時代在發展,教育理念在變革,好學生的標準也應該與時俱進。上世紀80年代初設定的好學生標準,到30年後的今天,應該改改了。正因為如此,北京實驗二小的這一探索頗值得關注。至於如何改,大家可以民主討論。筆者認為,新的好學生標準需要體現多元評價,同時需將價值觀要求納入其中。學校教育需要以全面的、先進的標準和公開公正的評價,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