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活熊取膽”,人類會損失什麼?

時間:2012-02-23 08:52   來源:新京報

  哪怕熊膽産品是人類的必須需求品,也必須遵循減少、替代和優化的原則來獲取。更不必説,現在很多熊膽製品是用於保健品,屬於應予克制的奢侈需求。

  昨日,歸真堂面向媒體記者開放其熊場,有媒體記者稱,看不出被取膽汁的活熊有痛苦。但是,亞洲動物基金指出,無論是哪一種取膽方式都非常不人道。數據顯示,165頭被使用無管引流術取膽的熊,99%患有膽囊炎,還有很多黑熊死於肝癌。

  顯然,歸真堂的一次“開放”,無法消弭公眾對“活熊取膽”的質疑。人們關注“活熊取膽”是否對熊造成傷害的背後,更值得追問的本質問題是,在人的權利、需求和動物的權利、需求之間,該如何尋找一個平衡點。

  迄今,人類的衣食住行,處處離不開動物。與其説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不如説沒有人的需求就沒有對動物的殺戮。因此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否則,欲壑難填,必然會招致對動物更多的殺戮利用。由此,就需要分清人的哪些需求是必須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和奢侈的。

  人的必須需求包括食品、衣物和醫藥,因此,向動物予以一定的索取是必然的。比如,國際上普遍利用動物做實驗,其中有的用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獼猴等)做實驗,可能比“活熊取膽”還要殘忍。

  儘管用動物做一些實驗,其目的是要研製肝炎和艾滋病疫苗等,這是人類所必須的需求。但這種做法也遭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理由是,不能為了人的權利而完全犧牲動物的權利。因此,歐美提出了使用實驗動物的三項原則,即減少、替代和優化。例如,2011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就投入1300萬美元,創建了一個電腦模擬的小白鼠,希望在以後少用小白鼠做實驗,這也是保護小白鼠的權利。

  對其他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見證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越來越多的人反對“活熊取膽”,其實不僅是難以忍受活熊承受的可能的傷痛,更是表達著自身對文明的認可和追隨。與熊膽類似的虎骨、犀牛角、麝香製品等行業,起初雖因能治療很多疾病,曾被歸為人類的必須需求,但近年也相繼被明令禁止,這既是出於保護瀕危物種的需要,也是社會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見證。

  人們應認識到,像“活熊取膽”這樣以傷害動物權益來謀求人類自身福利的行為,有背離文明化進程之嫌,理應處於自然萎縮、逐步淘汰的過程。據世界保護動物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利用熊膽的傳統主要在亞洲,尤其是韓國和中國。但韓國去年已宣佈,要在10年內退出這一行業,而且韓國是把熊養到10歲時殺死取一次膽,活熊取膽是禁止的。

  由此可見,哪怕熊膽産品是人類的必須需求品,也必須遵循減少、替代和優化的原則來獲取。更不必説,現在很多熊膽製品是用於保健品,屬於應予克制的奢侈需求。更何況,天然熊膽,也並不是完全無可取代。據藥物研究專家表示,人工熊膽項目已完成批量生産前的全部工作,一旦通過國家審批,人工熊膽將能正式進入市場。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歸真堂卻反其道而行之,謀求上市、希望擴大“活熊取膽”的産業模式,難免會引發輿論的質疑。而這些質疑,絕對不是一個現場觀摩就能化解的。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