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與父母,咋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時間:2012-02-07 13:39   來源:人民網

  2月2日下午1點,陳宗陽、向東芝夫婦提著大包小包在家門口等車,他們不停地回頭張望,希望孩子們能來送送他們。此時氣溫接近零度,寒風中飄著小雨,但令向東芝更心冷的是,兩個孩子對父母的遠行沒有表現半點不捨,他們正在家裏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2月3日《瀟湘晨報》)

  陳宗陽夫婦只是億萬打工群體的一個縮影,看著自己親生兒女那種陌生的眼神,聽著兒女問朝夕相處的伯母:“大媽,他們呆在我家怎麼還不走?”相信陳宗陽夫婦的心裏在滴血……

  由於缺乏家庭溫暖,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基本權益難以保障、學習興趣降低、心理偏激等諸多問題。當一雙雙純潔無暇的雙眸日漸滲入憂鬱和委屈,當稚嫩童音傳出冷冰冰的“不想(不愛)爸爸、媽媽”話語,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陣痛,全社會都應該為之戰栗。

  為人父母者,沒有不希望將孩子帶在身邊的。據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農村留守兒童達2271萬名。近年來,關於農民工子弟在城市上學問題,中央出臺了很多利好政策,基層政府也做了不少積極有益的探索。在一些打工族聚集的城市,農民工子弟已經能如城裏孩子一樣,同在一張課桌上學習。遺憾的是,仍有不少地方政府吝惜城鎮教育資源,對農民工子弟的上學問題,敷衍塞責,漠然置之。最終,不菲的借讀費、擇校費,成為阻斷打工群體父(母)子(女)團聚的一條天河。

  誠然,農村留守兒童基數太大,一下子全涌入城市,讓城市迅速解決其上學問題,也不現實。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得過且過,麻木不仁。畢竟,這2000多萬祖國花朵,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養,將來很可能成為沉重的社會負累。實際上,只要政府多用點心,多站在國家人才大計上思考問題,讓留守兒童“問題”少一些,並非難事。

  首先,一些大都市應該將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列為政府工程,在教育資源上多傾斜一下,特事特辦,比如興辦專業化、規範化的農民工子女學校,實施更加優惠的教育政策。同時,在戶口、住房、社會保障等多個環節,都要進行配套改革,以此吸引更多的留守兒童走進城市、融入城市。

  其次,對那些暫時還不便跟父母在一塊生活的留守兒童,當地政府應該認真貫徹教育部去年12月1日召開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交流會”的精神,“不能寄宿的農村留守兒童要就近入學,不能提供校車服務的地方不能隨意撤並學校”。此外,還應該格外重視這個群體的教育幫扶工作,也可以嘗試興辦留守兒童學校,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和撫慰,給予更多的關愛和照顧。

  切實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撫養問題,讓這個社會充滿愛,也許這需要整個社會都積極行動起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