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取千萬元資金對得起鄉里娃求學的大眼睛嗎

時間:2012-01-10 14:58   來源:工人日報

  據央視報道,安徽省界首市一些農村學校在校學生人數和上報的統計表上的人數對不上,虛報學生15000多人,從中套取國家農村義務教育保障資金1063萬元。

  當人們為“農村學生每人平均補貼3元生活費是否夠用”而糾結,為上學貴、上學難而詬病政府投入不足之時,當全社會都在為改善辦學條件而努力之時,這樣的通過注水學籍、虛報農村學生人數來套取國家義務教育保障資金補助,實在令人氣憤。

  一些地方和學校存在個別學生流動,實屬正常,但一下子相差幾十人幾百人,且只多不少、成普遍之勢,就不正常了。況且在總數僅5萬餘人的情況下多出15000余人,不是有意套取國家義務教育保障資金補助,還能有什麼解釋?人們不禁要問,層層監管之下,如此巨大的作假工程是如何實現的呢?

  監管成了掩護,監管者成了套取資金的始作俑者,恐怕是此次造假成功的最大“功臣”。有報道説學校造假是來自上級主管部門領導的授意,對於此種説法,界首市教育局日前予以否認。

  如果説這些造假只是一些學校和老師(校長)的個別行為,但造假總得有原動力,比如套取上級撥款。可據報道中説,造假套取的補貼並未回到學校,而是收歸教育局。這樣,學校和老師的造假意義何在?

  而且,根據安徽省《調整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辦法》關於“逐步建立監督檢查長效機制,確保各項資金分配使用的規範、安全和有效,對弄虛作假、擠佔挪用資金等問題,必須及時糾正,並嚴肅查處”的規定,以及確定各地各學校可享受補貼學生實際人數的有關規定,每個學生補貼款的撥付都有嚴格的程式,相關的鄉鎮教育主管部門(中心學校)、縣市教體局、財政局等職能部門都要進行監管審核,並不定時抽查驗收。學生進入補貼名單,須提供戶口簿等相關資訊和證明材料。短時間內造假完成,審核又一路綠燈,如果不是有人統一安排,造假不可能成功。

  無論造假者、監管者出於何種目的,如今呈現在公眾眼前的造假行為,無疑凸顯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經費保障監管機制存在的軟肋——事前審核機制存在漏洞或執行不力,讓造假材料輕易過關;事後復核監督機制不嚴或走過場,使造假得以繼續;出錯追責制度不夠嚴厲或落實不到位,威懾力不足,使隨意、長久、連續違規頻現;上下級監管存在斷檔,即國家和省對市縣的監管存在不力和空白,而縣以下對市級教育部門又無權、無力監督。

  界首的此次事件也許只是個案,但警示意義不小。因此,義務教育保障資金的申請與撥付機制亟需改進和完善。一方面,陽光申報。申報表要先在學校及家長中公開,接受學生和家長監督。另一方面,陽光公示。國家、省要以市、縣市為單位,通過網站等相關媒體將上級撥款及時公開,各縣要以學校為單位,通過網站等媒體將各校所獲補貼進行分解公示,接受社會監督。此外,不妨將義務教育保障資金列入審計範圍,逐年審計,杜絕資金被非法套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